前言:
1958年2月11日,我国召开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经过第五次会议最终决定,免除周总理外交部部长的职责,由陈毅担任。
陈毅是军人出身,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都与陈毅那卓越的指挥息息相关。
在陈毅二十年的外交生涯里,有围棋外交、痛斥美国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但除此之外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
1965年的一次外交事件中,陈毅的一句发言让一向温和的周总理都忍不住骂道:
“是谁给你的权力这样做?作为中国的外交部长,不请示不报告就敢擅自表态,这样还了得吗?你想过国际影响吗?”
陈毅究竟说了些什么?周总理为何会发如此大的脾气?
委以重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国际上对于我国虎视眈眈,外交的工作全部落到了周总理的身上,分身乏术的周总理身兼数职,每天休息的时间不足三个小时。
再加上当时国内并没有可以担任外交官的人员,因此除了总理别无选择。
然而繁重的工作还是压垮了周总理的身体,毛主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减轻周总理身上的担子,也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两人商量决定从军中寻找合适的人选培养。
而这时陈毅便出现在了两人的面前。
陈毅不仅敢说敢做、雷厉风行其次在文学素养方面也是十分卓越的,如果让他来代替中国向全世界发言,岂不是更能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的大国风范?
有了想法,毛主席很快便付诸了行动,1954年毛主席便将陈毅调到中央工作。
1955年还未出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在周总理的带领下参加了万隆会议。
在此次会议中,陈毅的镇定自若、收放自如让周总理也十分满意,会议结束后陈毅被允许参加所有外交事宜,开始着手参与外交工作。
周总理在和陈毅交接工作时,再三叮嘱对方“外交无小事”,陈毅也将这句话记在了心头,自1958年出任外交部长之后,一直谨小慎微,生怕给祖国带来不好的影响。
然而在陈毅担任外交部长的第七年还是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
国际局势
1965年为促进亚太地区的团结合作,世界各国聚集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第二次亚非会议,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国家,陈毅和周总理也奉命出使。
除此之外最关键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以亲近苏联、反对美国为主要策略。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崛起,苏联逐渐担心起来,因此联合美国对中国这个日益雄壮的猛虎实施了打压策略。
一时之间中国的外交关系几乎要被孤立起来。
在那段时间,欧洲国家只有丹麦、瑞典等几个小国家还和中国保持着外交关系。
处于孤立中的中国,想要在世界上重新建立起新的外交关系,只能把目光放在亚洲地区和非洲地区的国家之中。
当时很多曾受过西方国家压迫的小国家想要独立自主起来,也想要提高自己的外交影响力,因此他们开始在本土地区拉拢同盟。
而身为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然而然引起了很多小国家领导人的注意。
但美苏怎么会眼睁睁的看着中国结交如此多的“小弟”?
因此都使出各种办法,想要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
而第二次亚非会议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中国对此次会议也十分重视,这很有可能摆脱中国在外交上受西方制衡的局势,于是中国也开始在其中进行协商周旋。
这次会议的地点就定在非洲,然而当周总理和陈毅飞往非洲参加会议的时候,阿尔及尔便传来了政变的消息,形势十分不明朗。
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很快便决定暂时先不前往阿尔及尔,而是赶往埃及开罗中转,不过周总理对于此次会议十分看重,为了避免影响会议的顺利召开,他决定让陈毅先行出发阿尔及尔探明一下情况。
险些酿成大错
在陈毅出发之际,周总理千叮咛万嘱咐让陈毅有事情先沟通,说话更要谨言慎行。
然而当陈毅到达阿尔及尔的时候,还是不无意外的“放炮”了。
因为一句话让他险些酿成大错!
当时阿尔及尔的会议大厅已经站着大量的亚非小国的外交人员,因此临时爆发的政变让他们都充满了恐慌,担心这次的会议进程不能继续。
而陈毅的到来给焦躁的人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毕竟陈毅可是代表中国出席,并且本人也已经出任中国外交部长七年之久,在国际场合中声誉也是非常好的。
因此面对阿尔及尔突然发生的事情,亚非诸国纷纷向陈毅询问:
“陈外长,请问会议还能如期举办吗?”
凭借着多年的政治经验以及军事理论,在加上前半生在战场上对敌的经验,陈毅很快的判断出阿尔及尔的政变并不会持续太久,这次的政变简直就是小打小闹:
“会议一定要开。而且必须办好”。
面对中国的发言,众人纷纷安心,静静等待着会议的召开。
然而此时远在开罗的周总理在得知陈毅的言论后,却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要知道这时候的国际关系诡谲变化,各大国之间更是暗流涌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另辟蹊径和亚非拉各国家的外交之路必须谨慎谨慎再谨慎!
当前发生的阿尔及尔的政变完全属于他们国家的“内政”,中国本不应该如此贸然的发表任何意见。
然而陈毅却信誓旦旦的向其他国家保证,如果一旦被欧美国家的有心人利用,那将会对中国造成极大的国籍影响。
周总理很快将事情向毛主席汇报,对此两人保持了一致的观点:暂缓会议。
负荆请罪
事实上在陈毅说出那番话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
回国后陈毅第一时间找到周总理,主动认错道歉:
“总理,你不要生气了,我这一炮放错了,是我的错。”
周总理此时余怒未消:
“你在做什么?谁给你的权利说那样的话?你知不知道,你的发言,会让好事者给中国扣上‘好战’的帽子!”
但看着陈毅一脸愧疚的模样,还是没忍心继续批评,转而再次对他进行了思想教育,耐心的指导陈毅在外交方面的注意事项。
此时的陈毅终于松了一口气,要知道他和周总理私交甚好,但也从来没见过周总理发如此大的脾气。
与此同时他也深刻的牢记“外交无小事”的道理,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改掉自己“放炮”的毛病,立志让中国的外交事业更上一层楼。
外交
但其实周总理和陈毅相交多年,自然了解陈毅的性格,可既然如此为何周总理还要对陈毅如此器重呢?哪怕是如此严重的问题都轻轻放过了?
而这个问题其实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询问过,对此周总理是这样解释的:
“不要怕放炮嘛,放炮才能吸引人,有震撼力,陈老总讲话就很有气势,符合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国威军威。”
“有时候,说话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没有气势,在这方面,陈老总就比我说得好,比我有气势,效果也比我好。”
周总理的这番话也从另一个方面讲述了外交工作,那就是必须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外交工作是和平时期的战场,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很多时候都充满了残酷的意味,在这个战场中不仅需要温良恭俭让,也需要气势。
如果只讲究温良恭俭让,那便会在气势上落了下乘,让其他国家认为我们好欺负。
而这个时候陈毅的优势便显现出来了。
他那独有的大嗓门再加上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气势,直接将对方压下去了。
所以说这两则缺一不可!
总结
这场风波过后,陈毅的外交才干突飞猛进。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前半生拿起武器为中国开辟太平盛世,后半生举起外交的大旗为中国保驾护航。
新中国能够屹立于联合国不倒,陈毅功不可没。
然而1972年,这样一个英雄任务却因病在北京逝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