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思想作为一种以仁政为基础的政治主张,由儒家提出。到了隋朝时期,出现了以明王道为己任的王通,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及荀子等人关于王道思想的内容。
在唐初,统治者选择了以“王道”为主的政治路线,贞观之治时期的各项政策与王道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期有关于王通思想中王道思想的研究,主要是整体王道思想对唐初政治的影响,特定于王通的王道思想之影响涉及较少,虽也有考察王通的王道思想与贞观之治的联系,但主要是从王通门下弟子及学者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王通与王道思想
王通,字仲淹,隋朝河东郡人,出生于官宦和儒学之家。长期的儒学熏陶和他本身政治的志向,使得王通在隋文帝时期,便“诣阙献太平十二策”。
隋文帝虽然没有采纳这一上书,但当朝丞相杨素对其重视起来,并劝王通入仕,王通拒绝了这次机会。
之后,王通便开始潜心著述,并于河、汾之间讲学,他的著述有《续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今大部分已经散佚,留存完整的著述为记录他与弟子对话的《中说》。
因此,《中说》成为现今研究王通思想的主要依据,王通有关于王道的思想,也主要存在于其中。
“王道”一词出现于《尚书》之中,最初用来描述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古代圣王时期的治世之道,后王道经过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人的发扬与深化,演变成为儒家学说中关于国家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儒家的一种治世思想,其基础在于“以民为本”,实现王道的途径在于君主是否能够施行“仁政”。
除了继承孔孟的王道思想,王通的王道思想还有发展的成分,如先秦儒家一般,王通也倡导君主施行仁政、德政,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王通认为终日议论政治而不谈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天下礼制便难以兴起,社会秩序便难以稳固,何以谈王道的实现呢?
同时,重视道德教化以及仁政的施行,在封建专制社会,需要圣王明君的出现,王通通过谈论若杜如晦能遇见明君,这样各项政策能够得到实行,天地万物都能各得其所,不仅表明了圣王明君的重要性,也表露了自身对于明君的渴求。
在封建君主的统治下,要能以道德教化百姓,以仁政作为基本的政治政策,这一切都离不开明君的出现。
除施行仁政与德政以外,“以民为本”作为孔孟王道思想的基础也为王通所承继,古之做官者目的在于“养人”,在于为百姓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今之为官者,则只为一己私欲而做官。
透过对这一现象的批判,反映了王通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的思想。但在王通生活的社会背景下,二世而亡的隋朝未能采用这种“王道”思想,王通的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
直到唐朝时期,在唐太宗的统治之下,“贞观之治”的出现,为最接近于王通所憧憬的“王道”社会。
贞观时期实行王道政治的社会背景
炀帝暴政
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以及二世而亡的隋朝之后,唐朝统治者面临着如何稳定社会秩序,重建一个能够正常运转的国家机器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统治者开始寻求新的治国之路,首先便对二世而亡的隋朝以及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进行了反思。
短祚的隋朝使唐初统治者决心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国家,在唐高祖时期,唐朝尚未完成统一之时,秦王世民便在隋宫殿前发出感叹:“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前代君王的穷奢极欲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李世民便认为统治者醉心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在古代高度集权的政治社会中,无疑是导致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在王通的思想中,仁政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君主个人的政治修养,如其《中说·王道篇》就表明对尧舜此类圣明君主的追求,一直都贯穿在王通的政治思想当中。
除此之外,在太宗当政之后,曾与魏徵等侍臣议论刑狱,“魏徵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考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因为一次偷盗,而导致上千人死于无辜,炀帝时期的滥施酷刑、严刑峻法,对于新兴的唐王朝来说,不仅是一个鉴戒,也是遗留下来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空谈误国
除了对隋朝灭亡进行反思之外,魏晋时期凸显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在高祖时期,太史令傅奕上书请除佛法,认为“西晋以上,国有严苛,不许中国之人辄行髠发之事”。
而五胡乱华之后,“主庸臣佞,政虐祚短,梁武、齐襄,足为明镜。”佛教发展到唐初时期,“今天下僧尼,数盈十万。”佛教寺院经济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对社会经济、国家税收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佛教的大力发展,也会动摇儒家地位,对此高祖下令对于精通者迁居到大寺观,而对于一些浑水摸鱼的人就要勒令回乡种地。
除此之外,魏晋时期虚华无实的政治作风也给唐王朝带来了警示,当时魏晋时期玄学发展很快,导致整个国家风气虚浮,玄学家们整日不务实事,乃至于空谈误国。
这使得唐初统治者以“空谈”为警示,摈弃当时无实的政治作风,而转向“务实”,转向王道思想中的“以民为本”。
河汾之学
除了唐初统治者本身对于前朝的反思与纠正,还有一些客观的社会背景,也迫使他们制定新的政治路线,以扭转当时不安的社会状况。
隋唐正处于儒道释三教碰撞的动荡时期,儒学地位衰微,其正统地位也受到了威胁,不仅如此,儒学自身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对此,王通也提出了多方面关于振兴儒学的内容。
除这些客观的社会背景外,王道政治路线的确定,与主观因素也是分不开的,王通在向隋文帝献策失败后,转而在河汾地区讲学,宣扬儒家思想,希望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之中,实现儒家所期望的“王道政治”。
在王通于河汾地区讲学的时期,慕名前来求教的人多达千余人,在这千余人当中,就有许多贞观年间的名臣——“一代名相”魏徵以及被称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及杜如晦,贞观年间能实行王道政治路线,与这一原因也密不可分。
贞观时期“仁政为本”的王道政治
以民为本
民本思想进入唐代,儒道释三家的冲突逐渐加剧,唐初统治者虽以扶植道教为主,但在统治思想上是离不开儒学的。
包容性是儒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到了唐朝,儒学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其中关于“王道”的思想也更加的系统化。
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也逐渐抛弃了殷周时期的“天命论”,意识到人事在统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民本思想是王通有关王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通否定了自汉代以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他提强调了人的理性和认识能力。这也使得唐初统治者能够认识到百姓在统治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唐太宗在统治时期,执行节约以及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也能够稳定经济秩序。
身先垂范
王通的王道思想中还提出了对道德修养的要求,不仅仅是针对文人儒生,更是对帝王自身的要求,强调帝王要注重道德修养。
贞观年间,太宗身先垂范,保持节约简朴的生活习惯,贞观二年,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称宫人过多,“宜皆出之,任求伉俪。”太宗于是谴戴胄及杜杜正伦于掖庭西门出宫“前后所出三千余人”。
不仅如此,太宗还践行着与民同利的政治路线,于是接下来二十年间,上到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朴素的生活作风为荣。
这种简朴的作风从帝王自身开始,更有利于以民为本的统治政策,也是太宗时期能够形成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
君臣一体
王通强调王道首先要“正主庇民”,正主自然是强调君主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明君的重要性,纵观古代政治清明的时代,都离不开明君的出现,同时王通也强调了忠臣的重要性,唐太宗时期著名大臣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当时闻名的忠臣,特别是魏徵的犯颜直谏,在太宗决策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与太宗的从谏如流也有不可切分的关系。
在王道社会中,要求君主不仅要有善于纳谏等各方面的个人修养,还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孟子认为“以德行政者王”,在社会治理方面,“德”即为“仁政”,这也是王道思想的内核。
虽然王通的王道思想在隋朝没有实现,但唐太宗吸取了隋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仁政”,将这种仁义道德贯穿到政治中去,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仁政”的典范,前文所提及的太宗“以民为本”的各项措施便是仁政的一部分。
接着就是王通强调君主要施行仁政,也离不开贤臣的配合以及敢于直谏,君臣的政治作风无疑是仁政能否施行的一个环境,隋炀帝闭目塞听,对大臣的劝谏持否定态度,甚至严惩违背他意思的大臣,这是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对于君臣关系的处理,也是施行仁政的一个重要因素。太宗经常与百官进行论治,要求臣下也能够成为贤臣,君臣一体,创造上下通达的政治作风,同时也叮嘱臣下勿行阿谀奉承之风,勿因惧上而停止进谏,这一做法也是时期能达到君臣共治的重要因素。
太宗不仅能够接受臣子的犯颜直谏,还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由于唐太宗对官员德才兼备的重视,贞观年间涌现出大量的人才,为仁政的施行提供了内部条件,也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用刑审慎
“贞观之治”的“仁政”除了表现在以民为本的思想以及君臣关系上,还表现在法律制度的“宽简”。
生活在隋末的王通,自然是反对隋炀帝的暴政,主张以德治国,他将古代帝王的以德治民、以德服人与隋炀帝的严刑苛法进行对比,表达了重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主张轻刑慎罚。
唐初也继承了王通“先德而后刑”的审慎,认识到了百姓生命价值的重要性,背弃了炀帝时期的严刑峻法,特别是对于死刑的态度有很大的变化。
太宗时期对于死刑的态度是十分慎重的,先是以死刑之重,需三复奏,可即便如此太宗依旧觉得不够,足以说明当时的用刑审慎、法在宽简。
道德教化
关于道德教化在贞观年间的体现,《资治通鉴》中也有所记载,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释之。”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体现了道德教化的力量。
也可看出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正是王通所说的“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太宗时期以仁政为指导的用刑宽简,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即使在安史之乱这样动荡的时期,有许多大臣依然因“悖逆”而自感羞愧,乃至于“自亡”,足以见得太宗时期宽简刑罚、道德教化的力量,同时也反映出贞观年间太宗所施行“仁政”而取得的成效。
结语
关于行“王道”还是“霸道”,其实在太宗即位之初,群臣便有这样的争论,对此当时封德彝主张并劝谏太宗效仿古人,施行仁政,这一争论的结果是太宗选择了听从魏徵的建议,施行王道政治。
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下,走“王道”这一条政治路线,是有理可依的。随后更是在听从魏徵劝谏之后,李世民通过贞观年间以民为本、君臣一体、审慎刑罚等各项举措后,接近了千百年来儒家一直想实现的“王道”社会,开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打下了以“仁政”治国的思想基础。
后世许多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遗风”而力图仿效,之后的唐玄宗也继承了太宗时期“王道”治国的思想,更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开创了大唐盛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