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微积分华夏起源再添铁证,且有证据显示:英制度量衡也源于华夏

0
分享至

  早期英语中究竟存在哪些数学名词,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个值得考究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举一些例子,看看具体的情况。

  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58页,Calculate一词的解释仅有“推算”二字。而Calculation则被解释为“算非小技”

  到了1866年,在罗存德《英华字典》第295页中,这个英语单词的含义就增加了一大堆相关解释,包括“算”、“打算”、“计”、“计算”、“筹算”、“筹度”、“億”、“億度”、“料度”、“忖度”、“测度”、“斟酌”、“量度”、“调度”、“思量”、“算命”、“推算八字”、“看八字”等等,而原来的含义“推算”则被挪到了解释的第7位。

  很明显,“忖度”、“测度”、“斟酌”、“量度”、“调度”、“思量”,都是传教士罗存德以“推算”这一解释为基础赋予该单词的衍生意义。“筹算”、“算命”、“推算八字”、“看八字”等解释,则蕴含着浓厚的华夏文化色彩。

  Calculator,在1866年罗存德的《英华字典》第296页,其解释是“算师”、“算士”、“计算者”、“算手”,故“a calculator of destinies”(命运的算师)便被称之为“算命先生”。而这具有非常浓厚的、非常地道的华夏文化色彩。

  在现代英语中,为了杜绝英语与华夏之间的联想,Calculator 就从“人”变成了“物”,被刻意解释成了“计算器”。

  继续阐述Calculate这个英语单词。

  1872年,诺亚韦伯斯特公司出版了另一本英语字典,名曰《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在该字典第95页中,对Calculate一词的解释发生了较大变化,并第一次声称其来源于拉丁语。

  换言之,西人将英语与拉丁语(以及古希腊语、意大利语)关联起来,给英语找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假爹,是在鸦片战争发生后的1872年。由于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导致其野心膨胀,胆子也越来越肥了。而1866年的改动,并不能令其满意。

  我们来看看其具体解释,以便与1822年、1866年的解释进行对比。

  1)通过算术或数学过程来确定(To ascertain or determine by arithmetical or mathematical processes)。

  2)通过估算其特性或伴随的情况来确定(To ascertain byreckoning thepeculiarities or attendant circumstances of)。

  3)为达到目的而调整方法以适应或准备(To fit or prepare by the adaptation of the means to the end)。

  共同的含义(Syn)则有:计算(To compute) ; 估算(reckon) ; 计数(count) ;估计(estimate) ; 费率(rate)。

  紧随其后的注释还有这么一句:

  “计算是通用的,引用整个操作;计算涉及到总金额或金额的获取;计算和计算的细节是这样做的。在计算日食时,我们要进行许多需要我们计算和计算的计算。”

  原文:Calculate is generic , referringto the operation as a whole ; compute relates to the obtaining of a gross sum or amount ; reckonand the details in so doing .- In calculating an eclipse , we go through many computations which require us to reckon and count .

  很显然,经过上述改动,Calculate一词已经基本看不到源自华夏的最初文化色彩了。

  笔者查询《牛津英语词典》,发现该词典对Calculate一词的解释,再次发生了一些增改,具体而言有三种含义:

  其一,通过算术或数学计算来估计或确定;计算,估计(原文:To estimate or determine by arithmetical or mathematical reckoning; to compute, reckon)。

  其二,计算、计算、估计(原文:A calculation, reckoning, estimate)。

  其三,在膀胱中形成结石(原文:To form stone in the bladder)。

  通过对比得知,很显然,第三条解释“在膀胱中形成结石”是在后来增加的,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1872年诺亚韦伯斯特字典中都没有。

  一个巨大的疑问产生了,为什么西人会增加这条解释呢?莫非是他们发现了什么漏洞,需要为自己的说法打个补丁?

  笔者再次查阅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296页,惊奇地发现与Calculate关系密切的另一个英语单词Calculus有一个含义,名为“肾石”。

  由于上述两个单词关系如此紧密,且具备“衍生关系”,按西史叙事(即西人后来编造的说法),Calculus来自于拉丁语,在1872年诺亚韦伯斯特公司出版的英语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第95页指出:“Calculus”的解释“参见 Calculate”(See Calculate),——笔者由此确定,Calculate之所以增加“在膀胱中形成结石”的解释,就是为了与Calculus 保持一致,以证明其“继承性”。

  而这处心积虑的一切,全都是为了掩盖为微积分(Calculus)起源于华夏、诞生于晚清李善兰之手的事实。

  关于微积分的华夏起源,笔者在往期文章《为什么说函数、微积分、根号皆出于华夏?》《告天下学子书【下】:为华夏正名,别了,那些名不符实的西方大神》已有详细分析和论证,这里再增加一个“白纸黑字”的证据,那就是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296页对Calculus的注释。

  仔细看看这个单词,在1866年,它只有“石痳”、“砂痳”、“胆石”、“肾石”的含义,并没有“微积分”的数学名词解释,说明1866年时西方尚未诞生微积分。

  而且,经过友人鼎立相助,终于耗费诸多精力在美国加州图书馆找到了罗存德《英华字典》第二至四册。让我们一起翻开第二册第880页,看看对微积分的发展存在重大影响的“函数(Function)”一词在1867年时究竟有没有数学名词解释吧!

  如下所示,在第880页,虽然出现了Function这一英语单词,但其解释为“做”、“成”、“职”、“职分”、“才能”、“才干”、“功用”等等,完全没有数学名词“函数”的相关解释。

  也就是说,至1867年,西方数学尚未产生“函数”。那么,敢问西方数学如何在缺少函数的前提下发展出微积分?不是说微分学是指研究函数的导数与微分及其在函数研究中的应用吗?

  如果在此之前,Function还没有函数的相关数学解释,那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一大堆西方大神的论文、专著、定理中为什么会提前出现“函数(Function)”?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揭示了定积分与被积函数的原函数或者不定积分之间的联系,其内容是一个连续函数在区间 [ a,b ] 上的定积分等于它的任意一个原函数在区间[ a,b ]上的增量。是否与函数相关?

  欧拉的大作有《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吧?

  积分学原理,通常是计算函数曲线上某给定范围内的面积吧?除了数学,积分学还经常用于物理和统计学等领域吧?

  傅里叶变换有个对称性定理,是指实函数的傅里叶变换为一个偶函数和一个奇函数的线性组合吧?

  柯西中值定理是微分学的基本定理之一,西史称由法国数学家柯西于1823年提出,这一定理在微积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该定理是否与函数相关?

  所以,彼时西方传教士在忙着干嘛?

  如上述文章所述,真实的情况是他们还在忙着翻译李善兰的书,忙着东学西渐,忙着把李善兰的微积分引入西方!

  1877年,华蘅芳同英国傅兰雅合译的《三角数理》十二卷成书,托名在一个无法考证生平履历、家族关系和后世子孙的海麻士(J. Hymers)名下,并于次年初刊发行。此书卷一至卷三论三角函数关系式,卷四论平面三角形的解法,卷五论三角函数幂级数展开式,卷六论对数,卷七、卷八论三角函数恒等式及其应用,卷九至卷十二论球面三角形解法。有人声称,此书在介绍西方数学家的代数学,三角学、微积分学和概率论等方面,所含数学知识比李善兰丰富,行文也更加流畅(实际质量却远不及李善兰之著作)。

  从1872年强行把“Calculus”从“胆石”、“肾石”的解释增改为微积分,到1877年《三角数理》成书、1878年初刊,正好有五六年的“筹备期”。

  如果这还无法令您相信,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与数学计算高度相关的概念“零”。

  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Z字部分(第480页)仅仅寥寥数个单词,还找不到Zero这个单词,更不要说赋予其数学概念“零”了。没有Zero(零)的概念,数学的基础计算都有大麻烦,更遑论发展高等数学了。

  而且,在这页中,对于黄道(Zodiac)的解释有24节气,显然从其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天道”来看,就可以肯定是华夏产物,所以黄道十二宫(十二星座)也是与华夏产物,而绝对不会是西方舶来品。

  查阅1869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四册第2012页可知,虽然1869年时已经出现了“Zero”这个单词,但其解释仅为“结冰之处”、“凝冰之号”,并没有“零”的数学解释。

  在1872年诺亚韦伯斯特公司出版的英语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第833页中,对于“Zero”的解释中才第一次出现了“没有(Empty)”、“密码(cipher)”、“零(nothing)”等解释。

  通过上述三本字典的对比,大家也可以明显感受到Z字部分有关单词在不断增多的过程。

  不过,有趣的是,日本人井上哲次郎(1855-1944年)增订的罗存德字典(明治三十二年,即189年)再次印刷的版本第1210页中,“Zero”的有关解释虽然在1869年罗存德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极冷点”,但忙中出错,忘记把“零”的解释加进去了,造成了遗漏。关于“Zodiac”的解释,已经去除了二十四节气,黄道十二宫、十二星座赫然在列。

  接下来,看看三角函数的数学名词在上述字典是否存在。

  众所周知,常用的三角函数有这么几个英语单词:Sine(正弦)、Cosine(余弦)、Tangent(正切)、Cotangent(余切)。

  经过查阅得知,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92页中,Cosine(余弦)已经出现,且还有Cosecant(余割线)。

  下一页第93页中,Cotangent 也已经出现,其解释为“余切线”,而非“余切”。

  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425页,Tangent 这个英语单词也是有的,其解释不是“正切”,而是“圜之切线”,残留着华夏割圆术的“圜”之文化色彩。

  在前期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说明,正弦之“弦”是弓弦的“弦”,而非西人为了掩盖三角函数真实来源所辩称的“音乐琴弦”的“弦”,而“弦”是一种“线”,那么,相应地,其他的正切、余切、正割、余割,其真实的含义也应该是一种“线”,它们不应该被“阉割”,而就应该被称作“正切线”、“余切线”、“正割线”、“余割线”。

  诡异而令人惊奇的是,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中有Cosine(余弦),却没有Sine(正弦),——三角函数的数学名词不全,这情形有点像搓麻将“三缺一”,敢问这麻将怎么打?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与数学计算高度相关的一些“度量衡”单位,如果没有这些度量衡单位,数学上的很多计算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这导致的结果将是,——如果结果毫无意义,那又为什么要去发展数学并做大量计算呢?

  关于秒的问题。

  笔者查阅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380页的内容,找到“秒”(Second)时大吃一惊。我以为我眼花了,赶紧揉了揉眼睛,再放大查看、定睛细瞅,凝视数秒,居然真的是——“抄”,而不是“秒”!

  1822年的Second,除了“第二”的含义,其另外一个解释竟然不是时间单位“秒”,而是“抄”写的“抄”,且注明“六十抄为一分”(or 60th part of a minute)。

  疑问随即产生了,那么“分”(Minute)呢?分(Minute),又是什么情况?

  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278页,对分(Minute)的本义解释为:“细”、“细细”、“细微”、“精细”。故此,Very minute 的意思就是“极细”、“至细”。

  其本义居然不是时间单位“分钟”,是不是令人大跌眼镜?

  再看“分”(Minute)衍生出的另一个次要含义“the sixtieth part of a degree,or an hour”,翻译过来大意便是,一度(或一小时)的六十分之一,谓之“分”。注意,此处的一度一小时具有对等关系。而且,紧随其后从大到小依次列出“宫(Signs)、度(Degree)、分(Minute)、秒(Second)”各计量单位,唯独没有“小时”(Hour)。

  由此可见,“小时”(Hour)并不在原计量单位序列,其产生应晚于上述单位。至此,基本可以肯定,这个“分”的最初解释并不是时间单位,也并非源自“小时”。将“分”与“小时”对应起来,作为时间单位,是后来的事。

  分析了“秒”和“分”,再一起看看“小时”。

  小时,原来是中国小时辰。

  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215页,小时(Hour)一词的解释为“半个时辰”,“一点钟”。时辰,就是华夏的十二时辰的“时辰”。

  下面还有一句关于“时辰”的详细注释:

  “中国人把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因此有了上述表达。而欧洲-中国的书籍便称其为‘小时辰’。”(The Chinese divide the twenty-fourhours into twelve时辰,hence the above expressions. The European - Chinese books call an hour小时辰)

  小时辰,简称为“小时”。

  看来,小时的概念,也是来源于华夏。这一点确定无疑。

  除了时间单位,还有其他的度量衡单位也值得研究和分析一下。

  西史叙事中,英寸起源于古罗马,它们使用了一种测量单位称为“拇指宽度”。英语里的inch来源于拉丁语的uncia,意为十二分之一。即为一英尺的十二分之一。在英格兰,最初的英寸被定义为三个大麦粒的长度,这个长度称为“barleycorn”。14世纪时,英王爱德华二世颁布了“标准合法英寸”。十六世纪时,英格兰国会开始使用标准的英寸和码。

  然而,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225页,Inch的解释却根本不是“英寸”,而是“寸”,并称“中国寸与英国寸最为接近(the Chinese 寸 is the nearest approximation to the English inch)”。

  由此可见,Inch的原始含义并非“英寸”,而是“寸”。而且,中国寸(Chinese inch)与英国寸(English inch)最为接近,这世界哪有这么凑巧的事?

  再来看看Weight部分的解释(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464页)。在这里,笔者发现了中国“古尺”,其英语描述为“which measures nearly ten inches,and each inch is divided into ten parts”,翻译过来大意便是“古尺测量下来约合十寸(inch),每寸又可分为十个部分”。

  一尺十寸,这说得够清楚了吗?

  由此可见,Inch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度量衡单位“寸”

  到了现代英语中,Inch就被修改含义,从中国的“寸”,变成了英国的“英寸”。自然,与华夏有关的元素,也被删除了。

  再来瞧瞧另一个长度单位英尺(foot),feet 为 foot 的复数。

  西史叙事称,英尺(foot)是源自古罗马的一种计量单位,其本意为“一只脚的长度”。罗马帝国的标准尺长度为大约296毫米。在罗马帝国撤离不列颠后,不列颠的居民便继续使用英尺作为单位,但英尺的长度随时间有所变化。直到14世纪,英尺的长度才被维持在305毫米左右。

  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165页,foot 的复数形式“feet”的解释为“脚”和“足”,没有英尺的含义。

  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176页,foot 的主要解释也是脚和足。不过,在页面中下部有一行英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云“一尺,或测量为12寸,中国(今)尺,或(广东)肘尺为14.625寸,与英尺最为接近”(A foot,or measure of twelve inches,the Chinese 尺,or cubit which is 14.625 inches,comes nearest to theEnglish foot)。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foot 并不是“英尺”,English foot才是“英尺”,这个情况与“寸”一模一样。

  而且,一尺约为12寸(精确数字为12.5寸),恰恰是彼时的中国今尺。广东的肘尺,也恰恰是14.625寸。这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464页中阐述得非常清楚。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在所谓的英尺极有可能取自1822年的“中国今尺”,以为若是舍弃小数点后的0.5寸,它刚好也是“一尺等于12寸”,此时,只需稍加变化,便有了“一英尺等于12英寸”。

  关于人们熟知的英里(Mile),西史叙事称,英里的概念亦源于罗马帝国。一罗马里,等于一千罗马步。罗马步(Roman Pace)有两种定义方式,一种相当于人走一步的距离,大约0.75米;另一种则是人走两步的距离,即脚印中两个相邻左脚的距离,大约为1.5米,一千步就是1500米。而现代英里大约为1609.35米。

  故事编得再完美,也终有露出破绽的一天。

  笔者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276页右下角找到了Mile这个英语单词,彼时其解释写得十分清楚,是“里”,即华里、中国的“里”,而非英里。英文注释为“or the measure of Chinese roads ”,因此,Mile就是中国道路的测量单位“里”。

  西史叙事称,英亩(Acr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古英语时代。“Acre”一词的语源一般被认为源自拉丁语的“ager”,意为“田地”。14世纪之前,英格兰的土地面积单位是“hide”。一般认为“hide”的面积约为一英亩,而“hide”一词的语源则是德语中的“Hufe”。14世纪末,英田(Acre)开始用来表示一种特定的土地面积单位。

  可是,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13页,Acre的解释却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亩(the Chinese mow)。即中国的“亩”。而且还特别注明“六尺为一步,百步为一亩”。

  笔者查阅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在第19页也找到了Acre这个单词,其解释为“亩”,并注明这是一种中国土地测量单位(A Chinese land measure)。

  而这一切在1872年诺亚韦伯斯特出版的英语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中发生了改变。

  在其第9页,西人开始宣称Acre(中国的亩)来源于拉丁语,并删除了任何与中国有关的表述,因此Acre的解释就变成了以下两种:

  1)原始意义上的田地是开阔的、犁过的或播种过的(the primitive sense is an open,plowed,or sowed field);

  2)有160根正方形标杆或栖木的一块地(a piece of land containing 160 square rods or perches)。

  在现代英语中,Pound不仅是英制重量单位“磅”,还是货币单位“英镑”。

  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330页,Pound只有唯一的一个解释,那便是中国斤两的“斤”(or catty of the Chinese),与英镑、英制重要单位“磅”没有半点关系。

  关于体积单位加仑(Gallon),西史叙事声称,加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欧洲,其词源来自古北法语的“galon”,且与古法语的“jalon”有关,后者可能与“jale”(碗)有联系。

  加仑的历史既然如此悠久,那为什么在1822年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中却找不到呢?

  第184页中,确实没有加仑(Gallon)。

  除此之外,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464页右下角的一段文字还显示,Stone 这个英语单词当时还被用来表示中国的重量单位“石”:

  “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钩,4钩为一石,或 Stone。”

  注释后还标注了其来源于《钦定尚书》。

  西史叙事宣称,盎司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重量单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那时,罗马人使用了被称为"uncia"的铜币来衡量物品的重量。而"Uncia"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意味着十二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单位演变成了一盎司,并开始被用来计量的贵金属和其他物品。中世纪时期,盎司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并且成为了衡量不同液体和物质的标准单位。

  不过,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307页中遍寻不着“盎司”(Ounce)这个被俗称为“英两”的单词,从Otter Skin后就直接跳到了Oval。

  此外,笔者发现,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的“Weight”(重量)部分(第464-466页)十分罕见但极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度量衡的进制和转换,而类似于此种阐述原理的方式,在后来的英汉字典中闻所未闻。综合前述分析,窃以为,这是马礼逊在刻意向英国介绍中国的度量衡,以便英国模仿、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度量衡体系。

  【关于字母Q和X的问题梳理和发现】

  笔者曾在往期文章中提及,1886年成书的《西学略述》记载,当时西洋字母也只有二十四或二十五个,又或三十、四十个,26个字母尚未完全固定下来。

  1903年《西学关键》也可以证明当时西文仅有25个字母。

  《西学关键》“卷六,磁电学,二十九”:

  “问:电报之机何如?

  答:西人创电报之机业有多种,初制针盘,如钟面,以二十五字母书盘上……”

  1866年时,美国传教士丁匙良所著《格物入门》“卷四,电学,论电报”插图“八十四”——电报指字机,其盘面仅有21个字母(有4个字母可能被挡住了),但可以确定字母中没有Q。

  然而,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却分明有字母Q,这是怎么回事?

  而且,在1866年罗存德国《英华字典》中也使用了字母Q。既然如此,那为何同一年成书的《格物入门》会没有字母Q?

  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往前追溯,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本1804年的“小朋友英语字典”,其名为《A Dictionary or Index to A set of cuts for Children》),仅有36页,看起来十分简陋。翻开该字典,按照字母顺序去查看,可以确定在1804年时 Q 和 X 尚未被纳入26个字母,所以当时的字母总数仅有24个。也就是说,Q 和 X 也许会在某个英语单词中出现,但以它们为首的英语单词一个都没有诞生。

  是的,1804年时,连Question(问题)和 X’mas(耶诞节)这样应用广泛的高频词都没有出现。

  即便到了1822年,Christmas一词仍未诞生,没有什么耶诞节的概念。

  由此可见,1804年英语仅有24个字母,缺少了Q和X。1822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在《华英字典》中补上了字母Q,并创造了一些以Q为首的英语单词,但仍旧没有字母X。而且,马礼逊《华英字典》当时尚未普及开来,在英国国内的教育、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英国本国统一书面语言,做到“书同文”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而《格物入门》作者美国传教士丁匙良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不属于英国伦敦会,是另一个分支。美国的英语、加拿大的英语、澳大利亚的英语,尽管都是英语,但多多少少是有区别的。以英国彼时的条件,尚未做到本国的“书同文”,又如何能实现盎撒五眼的“书同文”呢?

  英语真正实现世界性的“书同文”,应该是在1928年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正式出版之后。

  没有Q可能情况还好点,若是没有X,尤其是没有X的数学名词解释和用法,这问题可就大了。

  众所周知,X、Y、Z在数学中经常被用来代表未知数,倘若没有这样的概念,西方科学大神们用什么来代替未知数,列方程、做计算呢?这也就解释了彼时为什么那么多号称翻译自西方的数学书中往往使用华夏传统公式的原因。

  例如,号称从英国翻译过来的《微积溯源》之“地之函数”。按理说,从英语翻译过来,数学公式比较麻烦,理应保留西方数学公式才对,怎么会用华夏的数学公式呢?这明显不符合逻辑。

  真正的原因现在找到了,因为彼时的西文字母尚不齐全,还没有形成用X、Y、Z来代表未知数的概念。

  在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第347页,还有两个英语单词值得说一下。

  其一是Quantity,该单词的解释只有“几多”、“多少”、“若干”,而没有别的意思。注意,在这里“几何原本”几个大字出现了!

  那么,几何原本被译作什么?

  Quantity(or the measurement of it)the principles of.

  几何,对应的是Quantity,而不是西方后来宣称的“Geometry”(几何学);原本,对应的则是“the principles of”(规则)。显然,这还是完完全全、地地道道的“中式语法”!

  这恰好佐证了笔者往期文章的发现和观点,详情如下,原文请见《《几何原本》的作者果真是两个中国人,呵呵!》。

  其二是英语单词Quadrant。这个单词在1822年时其解释为“勾股”,但在现代英语中,“勾股”原意被删去,改成了“象限”。

  在1883年(明治十六年)日本人井上哲次郎(1855-1944年)增订的罗存德字典中,经友人相助,找到了Q这一页。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中的“Quadrant”(勾股),在井上哲次郎增订的罗存德《英华字典》第859页中,赫然变成了“四分之一”,加上其他修饰或描述语,就成了“象限”、“象限仪”、“地平纬仪”、“浑天仪”。后来,这个“四分之一”的解释被挪至最后,“象限”的解释被挪至开头,就有了现代英语中如上所示的一番解释。

  说完了字典的事情,也该来说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1822-1893年)了。

  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熊英博士论文《罗存德及其〈英华字典〉研究》一文考证,1852年罗存德受福汉会(CES)委派第二次来华留港(1848年初次来华,在广州传教),每月薪资200英镑(支取权限高达480英镑)。1870年,罗存德离开中国。其后,前往美国定居。

  别看此人在中国生活多年,但他在谈及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时,却是充满了负面之词。

  根据李华《韦伯斯特词典和梅里亚姆出版公司》(刊载于《辞书研究》,1980年第4期)一文的考证,罗存德认为,鸦片战争完全是由中国皇帝的"傲慢"造成的。而且,他不止一次地在他的日记和作品中提到中国人的“骄傲”和“傲慢”。

  其原文如下:

  “据说,《通报》的中国记者纷纷指责外国人违背人民的意愿,通过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如果大不列颠与中国的第一次战争真的是一个关于鸦片的战争,为什么英国不强制其合法化?战争完全是由中国皇帝的傲慢造成的。

  东印度公司没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被对待,但以一份请愿书的形式递交了它的请求。当合约于1834年过期后,大不列颠派出主权代表,提出要求完全平等。然而,将大不列颠称为中国的附庸,并打上要求与叛逆的烙印,这都显示了(中国)极端的幼稚和不可原谅的嚣张气焰。向这样的侮辱妥协只会给英国永远烙上耻辱的标志,给她的旗帜蒙上不可磨灭的污点。一切努力都白费,中国诉诸武力,结果被击败了,只好开放了港口。”

  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中国人优秀,提及“中国人认为他们自己是智慧与文明的源泉,注定会使整个世界文明化并拥有它”(详见郝梅梅《浅析晚清在华传教士编纂的综合性双语(多语)词典》,《湖南农机》,2010年11月)时,罗存德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中国与生俱来的这种优越感太傲慢、想法过于愚昧,而这就是“傲慢”的根源。纵观罗存德的日记和作品,不难发现,他还持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只是过着一种“半野蛮的生活”。

  而在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一文考证中,还可以发现罗存德对彼时的华夏是这样描绘的:

  “当他被征服时,他是温顺的,这种温顺更多来自于心有城府,而不是来自于公平和善良的喜悦。

  他不勇敢,却固执,当无法纠正一个真实的或想象中的错误时会采取自杀的方式。他能在很长时间内忍受暴政和压迫,然后才奋起反抗。他擅长模仿,但缺乏创造力,在手工劳动方面,他往往会选择简单的机械艺术。

  他很聪明,但没什么品味。他用更多的时间来满足无用的好奇心,做一些花哨的工作,却不是伟大的艺术和科学作品。数学、化学、自然哲学和力学从来不是他的科研主体。

  他贪婪,爱到处晃悠、投机取巧。贪财使他成为一个惯偷,喜欢到处晃悠使他成为一个劫匪,爱冒险使得他不值得信任、喜欢争吵。为了获得财富,他锲而不舍、勤奋、节俭而满足,但拥有财富后,他容易令人恶,好色贪吃,更倾向于暴政,而不是慷慨,轻浮而不道德。

  他研究经典作品的动机不是追求科学的快乐,而是权力。他的心灵缺乏热情和对朋友、恩人的感激之情。别人的不幸不会博得他的同情,只会招来耻笑。在与他人交往时,他是保守、滑头、不可信任的。”

  根据黄兴涛《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2012年第9期)考证,1873年5月,定居美国的罗存德在旧金山出版了一本21页的小册子,名曰《中国人:他们是谁及他们在干什么》。在这本小册子中,罗存德毫不掩饰自己的西方中心主义观点,故意丑化中国,污蔑中国人过的是“半野蛮生活”(尽管在自己编写的《英华字典》中“野蛮人[Barbarian]”分明是指蛮夷和外国番邦),并称西方是“光荣的、文明的”。

  胡开宝《论英汉词典历史文本对汉语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3期) 一文考证后还发现,罗存德还固执地持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都比欧洲人低劣 。

  此时此刻,笔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一个画面:一个小偷趁着夜色往一个大户人家投毒,在毒倒了大部分人后,打倒守卫,大摇大摆闯入民宅,伙同内贼大肆劫掠和盗窃(包括文化剽窃),并对中毒后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主人嘲弄道:

  “你是半个野蛮人,你无论是体力和智力,都不如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成都一公园内疑有人留下遗言轻生,纸条上的字让网友破防!警方介入调查,当地多方回应

成都一公园内疑有人留下遗言轻生,纸条上的字让网友破防!警方介入调查,当地多方回应

潇湘晨报
2025-09-15 20:00:10
比特币,直线跳水!美联储,大消息!

比特币,直线跳水!美联储,大消息!

证券时报e公司
2025-09-14 22:13:05
再见阿莫林!曼联新帅曝光!53岁战术顶级,性格和谐,比穆帅靠谱

再见阿莫林!曼联新帅曝光!53岁战术顶级,性格和谐,比穆帅靠谱

阿泰希特
2025-09-15 12:01:17
特朗普连开3枪,公开否定台湾属于中国?国民党递出一句决绝的话

特朗普连开3枪,公开否定台湾属于中国?国民党递出一句决绝的话

墨兰史书
2025-09-15 07:05:10
张学友60+演唱会二返上海,票房号召力透支,有关方面着急放大招

张学友60+演唱会二返上海,票房号召力透支,有关方面着急放大招

慧翔百科
2025-09-15 21:23:04
鸡娃不行就换赛道吧,网传36岁母亲因儿子叛逆难关,抑郁绝望去世

鸡娃不行就换赛道吧,网传36岁母亲因儿子叛逆难关,抑郁绝望去世

眼光很亮
2025-09-14 21:42:52
汪小菲脸都要笑眯了!麻六记后厨突然爆火,全靠西贝“反向自证”

汪小菲脸都要笑眯了!麻六记后厨突然爆火,全靠西贝“反向自证”

木子爱娱乐大号
2025-09-13 18:53:39
皮蓬前妻透露:离婚后因皮蓬失去许多朋友,社交圈大变

皮蓬前妻透露:离婚后因皮蓬失去许多朋友,社交圈大变

两只米老鼠
2025-09-15 16:56:47
Shams:勇士内部多人想选瓦格纳,但拉科布坚持选库明加

Shams:勇士内部多人想选瓦格纳,但拉科布坚持选库明加

雷速体育
2025-09-15 22:06:16
河南一地预制菜园区加速改名

河南一地预制菜园区加速改名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5 17:41:36
江苏一县政协副主席,任上被查

江苏一县政协副主席,任上被查

扬子晚报
2025-09-15 17:19:44
美特使泼脏水:要是中国停止援助,战争明天就结束

美特使泼脏水:要是中国停止援助,战争明天就结束

扬子晚报
2025-09-15 12:25:20
哈马斯崩溃前兆!大量高官求携带全家逃离被拒,哪怕一人走也不行

哈马斯崩溃前兆!大量高官求携带全家逃离被拒,哪怕一人走也不行

国际情爆猿
2025-09-15 00:03:59
你曾经开过最烂的车是哪款车?看完网友评论我大吃一惊

你曾经开过最烂的车是哪款车?看完网友评论我大吃一惊

特约前排观众
2025-08-17 00:10:03
罗永浩称华与华老板已道歉,华与华创始人华杉曾支持贾国龙“硬杠”

罗永浩称华与华老板已道歉,华与华创始人华杉曾支持贾国龙“硬杠”

红星资本局
2025-09-15 14:12:07
刚刚,一条消息突袭股市!

刚刚,一条消息突袭股市!

股市高奕焕
2025-09-15 20:13:09
“支付宝账号解除授权”上热搜:用户隐私保护意识觉醒

“支付宝账号解除授权”上热搜:用户隐私保护意识觉醒

TechWeb
2025-09-15 15:47:05
他信入狱!前妻朴乍曼携2女儿探视,佩通坦面带笑意、像胜券在握

他信入狱!前妻朴乍曼携2女儿探视,佩通坦面带笑意、像胜券在握

疯说时尚
2025-09-15 15:50:40
金正恩返国带回中国重要启示,朝鲜传来震撼消息

金正恩返国带回中国重要启示,朝鲜传来震撼消息

诗意世界
2025-09-14 21:36:37
8月中国对美出口骤降33.1%,背后的真正考验

8月中国对美出口骤降33.1%,背后的真正考验

黑噪音
2025-09-14 22:17:35
2025-09-15 23:36:49
昆羽继圣 incentive-icons
昆羽继圣
昆羽继圣,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
742文章数 146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虚拟第三学期”收官!你解锁了哪些宝藏?

头条要闻

游客质疑上博"良渚大石凿"太精致:埋了5000年没腐蚀

头条要闻

游客质疑上博"良渚大石凿"太精致:埋了5000年没腐蚀

体育要闻

诺维茨基退役十年后,德国篮球走向巅峰

娱乐要闻

60岁张曼玉定居法国:瘦成皮包骨?

财经要闻

华与华秒怂 罗永浩称已接到对方道歉

科技要闻

官方: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 将施进一步调查

汽车要闻

后轮转向和5C 2026款梦想家把想到的都给了

态度原创

游戏
数码
本地
手机
公开课

LPL季后赛:还是不行!BLG五局击败TES,拿到全球总决赛门票

数码要闻

英韧科技邀您共聚GMIF2025,见证企业级SSD全栈创新突破

本地新闻

云游中国 | 草原驭秋风 祁连山邂逅黑河源头

手机要闻

苹果iOS 26正式版即将推送,“液态玻璃”设计引争议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