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体制取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⒈ 制取装置
⑴ 选择原则:
根据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所需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反应装置。
⑵ 发生装置类型:
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固液加热型
⒉ 收集装置
⑴ 选择原则: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或密度
⑵ 收集装置类型:
①排空气法:易溶或与水反应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②排水(液)法: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与空气成分反应或与空气密度相近的气体:
③两种方法皆可用时,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但制取的气体要干燥。
二、三种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⒈ 氧气(O2)
⑴ 药品: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
⑵装置:用高锰酸钾选(固+固)加热型,用双氧水选(固+液)不加热型。
⑶ 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2KMnO4=K2MnO4+MnO2+O2
或2KClO3=(MnO2)2KCl+3O2↑
2H2O2=2H2O+O2↑
⑷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是氧气;
⑸ 收集方法:
①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 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⑹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气体没满;
⑺ 放置:正放;
⑻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注意事项: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③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 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④ 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当用高锰酸钾制取时以下要注意)
⑤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⑥ 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⑦ 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⑧ 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⑨ 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⑼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⑽ 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⒉ 氢气(H2)
⑴ 药品: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⑵ 装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选(固+液)不加热型。
⑶ 反应原理:
Zn+H2SO4(稀)=ZnSO4+H2↑
Zn+2HCl(稀)=ZnCl2+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⑷ 检验:
① 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有白雾;
② 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白色变为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
⑸ 验纯:
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⑹ 收集方法:
① 排水法(难溶于水);
② 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⑺ 放置:倒放
⑻ 注意事项: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
⒊ 二氧化碳(CO2)
⑴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①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② 药品: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
③ 装置:[固+液](与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④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⑤ 检验:用点燃的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 CO2。
⑥ 收集方法: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⑦ 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⑧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火焰熄灭,则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否则没满
⑨ 放置:正放
⑵ 注意事项: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⑶ 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⒈ 氧气
⑴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⑵ 化学性质:
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① C+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 S+O2=SO2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 4P+5O2=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P2O5。
④ 3Fe+2O2=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 2Mg+O2=2MgO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铁、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镁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⑥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⑶ 用途:
① 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②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
③ 炼钢;
④ 气焊。
⒉ 氢气
⑴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⑵ 化学性质:
① 可燃性:
2H2+O2=2H2O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H2+Cl2=2HCl
② 还原性:
H2+CuO=Cu+H2O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3H2+WO3=W+3H2O
3H2+Fe2O3=2Fe+3H2O
⑶ 用途:
① 填充气、飞舰(密度比空气小);
② 合成氨、制盐酸;
③ 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气焊、气割(可燃性);
④ 冶炼金属(还原性);
⑤ 高能燃料;氢能源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⒊ 二氧化碳(CO2)
⑴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的CO2叫“干冰”。
⑵ 化学性质:
①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酸性)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③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CO2+2NaOH=Na2CO3+H2O
④ 氧化性: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⑶ 用途:
① 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② 工业原料: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③ 温室肥料;
④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⑤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⒋ 一氧化碳(CO)
⑴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⑵ 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① 可燃性:
2CO+O2=2CO2
现象: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② 还原性:
CO+CuO=Cu+CO2
(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3CO+WO3=W+3CO2
3CO+Fe2O3=2Fe+3CO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输氧的能力)
除杂:
① CO[CO2]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CO2+Ca(OH)2=CaCO3+H2O
②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Cu+CO2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H2、C、CO。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有黑烟。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的混合气体C+H2O=(高温)H2+CO
⑶用途:
① 作燃料;
② 冶炼金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