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工程浩大、受益广泛,是活态遗产。然而受历史演变、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20世纪上半叶京杭大运河出现断流,黄河以北段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
为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改善大运河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恢复大运河生机活力。水利部会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4月14日正式启动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
此次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通过优化调度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供水、引黄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向黄河以北的京杭大运河707公里河段补水,补水量约5.15亿立方米。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8个地级行政区,41个县。
这次补水水源构成多、补水线路长、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是一个系统工程。预期将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减少开采地下水。从大运河引水,有序实施农田灌溉,置换天津静海区、滨海新区,河北沧州、衡水等市约60万亩耕地的地下水灌溉用水。
二是回补地下水。各补水水源向途经的漳河、温榆河、七一河等河道补水,补水河道总长达到1230公里(包括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水流通过河床入渗,对沿线地下水进行回补,补水河道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或保持稳定。
三是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与2021年同期相比,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道有水河长增加约112公里,水面面积增加约9.5平方公里,补水河道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或保持稳定,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改善。
通过加强河道清理整治、做好水量联合调度、实施水源置换和地下水回补、加强动态跟踪监测、加大管水护水力度,这将改善运河水资源条件,促进运河生态环境复苏,并为实现“十四五”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的目标积累经验。
4月28日10时,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此前,北运河水和天津本地水汇合,与南运河水在天津三岔河口交汇;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
大运河是活态遗产,具有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等功能,更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此次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是“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体现,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重大举措,也是水利部和沿线地方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
(姜师立:《运河王朝:从东周到明清》《活在大运河:大运河如何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全网有售)
《活在大运河:大运河如何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推荐理由:触摸古代运河人的生活脉搏,感受当代运河人的生活方式,一本权威的大运河吃穿住行、游购娱学攻略
你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吗?你知道大运河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吗?《活在大运河》为你解疑释惑。这本书从大运河与服装、饮食、居住、交通、教育、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学艺术、民俗、宗教信仰和旅游等诸多领域,多视角叙述了大运河文化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全方位展示了大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该书从衣食住行、士农工商、文旅信礼等方面将大运河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娓娓道来。你可以跟着作者自由穿梭在大运河的历史与现实中,触摸古代运河人的生活脉搏,感受当代运河人的生活方式;你可以跟着作者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吃穿住行、游购娱学,玩得痛快,活得精彩。
《运河王朝:从东周到明清》
推荐理由:大运河是历代王朝的命脉。中国运河史,就是一部中国的王朝史。
中国运河史就是一部中华帝国史。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长度最长、沿用时间最久,发挥作用最突出的一条运河。如此宏伟壮阔的一项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才智。大运河在维护和巩固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运河区域甚至全国的经济,推动中国南北以及中国和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主要介绍从东周到清代,大运河是如何影响中华帝国运行的。
《地图荣耀》
推荐理由:一本书了解地图影响、改变世界的关键时刻
《地图荣耀》精选中外历史上地图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地图影响、改变世界的时刻的历史事件进行叙述,书中近60幅古今中外珍稀古地图、100余幅图片重现了古老地图背后的故事。通过两相对比,透过讲述与地图演变相关的传奇历史故事,客观展现同时期中外地图的发展状况、当时历史的本来面目,堪称一部古今中外地图发展简史。
书中所涉地图遍及天文、地理、海洋、航海、军事等领域,地图所跨年代从五六千年前延续至今天,这是一部以古今中外地图文化和历史地理为轴心的散文、随笔、研究笔记。作者以权威文献和考古资料为依托,将所闻所见、所学所思展现在对地图,尤其是古地图感兴趣的读者面前。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按图索骥,历数那些属于地图的荣耀。原来,“地图是有灵魂的。”
《地图生死劫:天命王权》
推荐理由:以地图的经纬勾勒中国史,借历史的脉络再现地图史,以地图视角重写中国史
《地图生死劫:天命王权》从地图角度,以地图视角,以地图的产生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书写中国历代王朝的帝王将相群像来立体呈现从大禹建立夏朝,一直到清宣统帝逊位的中国史。通读该书,不仅能在回眸历史的轮回中全面了解中国地图饱经风霜的传承史,而且也能以地图的名义深刻感悟跌宕起伏、生机盎然的中国史。尤其通过地图一生一劫,王朝一兴一衰,让读者漫步书中,犹如置身鲜活的历史场景中,踏上一段奇幻的地图历史旅程。
《地图:谁主沉浮?》
推荐理由:通过讲述古地图在历史进程中的参与和见证,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古地图的前世今生
我用地图踏遍万里河山,我要地图里中央之国是大明,我用地图大兴土木开盛世……想认识这些主角吗?想知道他们与地图的渊源吗?《地图:谁主沉浮?》为你讲述这舆图春秋!全书从史前传说的伏羲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结束,采用章回体形式,每一章节精选一个王朝时代与地图相关的核心人物和重大事件,通过人物和事件构成的历史情景再现,从不同侧面阐述中国古地图的发展演变史。
《中国古都城地图》
推荐理由:左图右史,速读大中国古都城址演变图,尽览五千年中华都城变迁史
本书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中国从三皇五帝到中华民国各历史时期主要政权的定都、迁都情况和历朝历代选择古都城的历史、地理原因,以及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内建都情况,并配附历代都城简图、迁都情况简图、行政区划建都情况简图、古都城图等,普及古都城知识,张扬中国古都文化。使读者既能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建都情况,也可以了解中国版图上各个地方的古都历史。
《乾隆三部曲·乾隆十三年》《乾隆三部曲·马上朝廷》《乾隆三部曲·乾隆晚景》
推荐理由:深刻阐释乾隆朝政治演变之轨迹,勘破乾隆帝六十年执政心路历程,全面建构十八世纪中国开始现代化尝试之理论
18世纪的清廷如何感受现代问题(如人口问题),提出跨时代意义的发展政策(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一脉相承),做出欧洲式的“现代反应”(如加强政府权力);乾隆帝欲“回复三代”,做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都是《乾隆十三年》这本书的重要内容。作者从后宫到朝廷,从财政到经济,从政治到战争,为大家重绘了乾隆皇帝的本来面目。在这本书中,高王凌教授对乾隆朝的历史作了一个剖面分析,从经济、政治、文化三重维度加以界说。让我们看到一个旧帝国试图摸索自己的现代化(近代化)道路的一次重要尝试及其急转直下以致功败垂成的过程。
十八世纪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存在着若干共时现象,比如人口的增加(这也不是纯粹的社会现象)和政府的加强。其实还有民族国家的建设,比如绘制疆域地图,中国就一点儿都不落后。在《马上朝廷》这本书中,伴随文字狱的乾隆帝六次南巡之路,再现清廷“马上治国”的特征,向今人呈现了乾隆时代中国社会面面观。这本书以乾隆帝南巡为中心,把很多历史事件都串联了起来,如“文字狱”“四大案”等,作者像讲故事一样,把乾隆朝中期的历史娓娓道来……
从《乾隆晚景》中可以看到,作者梳理出的清帝国各项数据指标都在恶化,在表面繁华的背后,已埋下了衰亡的伏笔!乾隆晚年成为乾隆朝统治最为失败、最令人诟病的一段,这本书似是在为乾隆帝做一点辩护:他之所以失败,是因政事废弛?或因官吏贪腐?或因和珅一人作祟?还是因为缺乏眼光,以致失去了一个可能的机会(如在国际贸易上)……其实,要想对当时客观形势做出交代已不容易,更难的是写出当事人的主观心态,既写出乾隆朝的历史,也写出乾隆帝的心路历程。
十八世纪的中国已经在现代化,尽管其中有着巨大的曲折,但通过《乾隆三部曲》我们可以看到,她与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已然连接起来,不遑多让。她遂成为一个完整的历史。这是高王凌先生《乾隆三部曲》对我们的最大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