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事件新进展
2020年11月16日,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在其官网上挂出一则声明:人民法院就中国红牛五十年内在中国境内享有独家生产、销售红牛饮料的权利作出认定。
有很多朋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红牛为什么要发这样一则声明呢?
其实这涉及到一桩打了四年的商标纠纷官司,而打官司的双方就有意思了,因为这是一场“红牛”跟“红牛”之间的官司。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很多企业的品牌和商标权保护意识都比较薄弱。中国有很多企业刚开始经营的时候并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忽视商标价值,但是等企业做大之后就经常会出现由商标纠纷引发的“闹剧”。
红牛事件来龙去脉
由商标纠纷引发的“闹剧”有很多,我们先看一下“红牛打红牛”这个案件。应该有很多朋友发现市场上有三种包装类似但却是三个不同品牌的红牛。
其中红牛安奈吉饮料是近几年刚出现的,而另外的中国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和泰国红牛风味饮料就是这次商标案的主角,并且这两个品牌的红牛本身就大有渊源。
最开始红牛是由泰籍华人许书标研制的功能饮料,由许书标的公司泰国天丝负责销售。
到了1993年,许书标打算将红牛带回中国市场发展,还在祖籍海南建了工厂。但是因为咖啡因饮料无法在中国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许书标最终没能独自将红牛带进中国。
之后许书标认识了现在华彬集团创始人严彬,并且双方在1995年达成合作。
双方签订了一份协议:将在中国成立一家企业,在五十年经营期限内,严彬负责在中国搞生产和经营,而许书标通过向红牛中国销售原材料、提供工艺配方获取利润。
协议达成后严彬调整了配方,使得红牛中国顺利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
红牛进入中国市场后在严彬的运营之下,凭借“困了累了喝红牛”、“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等广告标语疯狂洗脑,加上冠名各种运动赛事,渐渐发展成红遍大江南北的抗疲劳神水。
到2011年,红牛在国内市场份额达到恐怖的87%,拥有400多万个销售网点。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最开始严彬和许书标签订的协议是留有隐患的,在2002年以前中外合资企业登记政策规定的最高年限是20年。
2002年政策限制取消时,因为商标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再加上严彬和许书标彼此信任,因此双方没有重新签订协议落实营业期限。
2012年,许书标先生去世后这个隐患彻底爆发出来。许书标的子女拒绝承认与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红牛中国)或其相关方签订过所谓的 “五十年协议”,这给中国红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红牛泰国先是在一次董事会决议免除了严彬在红牛中国的董事、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身份,随后双方更是走上法庭,在国内引发超过20起诉讼战。
期间比较重大的诉讼事件有中国红牛上诉请求确认红牛系列商标为其单独所有,或与泰国红牛共有,要求泰国红牛承担广告宣传费37.53亿元。
但在2019年末,北京高院做出了回应:中国红牛商标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确认,其让泰国红牛支付37.53亿广告宣传费用的诉讼请求也予以驳回。
今年7月,中国红牛再次向法院要求确认其对“红牛系列商标”享有所有者合法权益。
但中国红牛再一次败诉了,北京高院判决驳回了红牛的全部诉讼请求,确认了“红牛系列商标”的权属状态是明确的,均归属于泰方(天丝集团)所有。
虽然在11月16日,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发表声明:人民法院就中国红牛五十年内在中国境内享有独家生产、销售红牛饮料的权利作出认定。
但是认定的具体细节却没有披露出来。比如:人民法院具体是哪家法院?认定的权利是裁决书还是其他形式?对侵犯中国红牛独家经营权的行为给予了明确的打击具体指在哪方面?是禁止销售还是罚款没收?
如果中国红牛最终没能解释清楚并且无法拿出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国红牛商标的合法性,可以想象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红牛双方仍会纠缠不清。
而这种纠纷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中国红牛这个品牌,数据表明:在红牛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的同时,中国红牛从2011年独占市场87%份额掉落到2019年57%的份额,8年时间里足足丢掉了30%的市场。
而会出现这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企业的品牌和商标意识薄弱。如果2002年政策限制取消时中国红牛立即要求重新签订协议以保证“五十年协议”的合法性,那么后面这一系列的纠纷可能就不会出现了,而中国的功能饮料市场可能也会是另一番景象。
暴走的商标纠纷
当然,在中国因为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忽视商标价值引发的商标纠纷案件可不单单是“红牛打红牛”,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因为商标纠纷而吃过亏。
近几年大家最熟悉的大品牌商标纠纷案件应该就是另一种饮品的纠纷:王老吉大战加多宝!
我们都知道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凉茶饮料品牌,那就是王老吉。这个品牌是清朝的王老吉药厂发展而来,演变成今天广药集团下属的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不过我们所熟知的红罐王老吉以前却是鸿道集团下属公司加多宝集团生产和销售的。
因为在1993年的时候,鸿道集团被王老吉后人王健仪授权永久使用的王老吉配方,并且鸿道集团分别与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广药集团签署商标许可协议,获准使用王老吉商标至2020年。
在加多宝集团的经营下,2010年“王老吉”商标被估值1080亿元。
广药集团看到王老吉商标的价值后,在2010年就要收回商标自己经营,而加多宝集团肯定就不答应了,因此双方开始了近10年的“商标”拉锯战。
最开始因为爆出消息:鸿道集团拥有王老吉商标使用权的时间到2010年就结束了,其董事长为了将商标使用期限延至2020年向广药集团前总经理李益民行贿300万港元,与广药集团签订《关于"王老吉"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补充协议》等协议。
因此加多宝被剥夺了“王老吉”商标的使用权。对此加多宝集团当然很不服,并开始做“加多宝”凉茶和“王老吉”凉茶打擂台。
那么这件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当然不是!因为此前都是加多宝集团在运营“红罐王老吉”这个商标,所以加多宝集团在推出新的品牌“加多宝”之后双方又出现了广告、配方、甚至是红罐包装多个商标的纠纷。
之后双方又打了多起官司,其中以加多宝败诉居多并多次被要求向“王老吉”作出赔偿。直到2017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红罐王老吉凉茶”包装的权益由两个品牌共享,这场“凉茶大战”才算是告一段落。
但是这场商标大战造成的损失相信双方都比较难以接受。一方面,在他们进行商标大战的同时市场上的“茶”饮品逐渐多样化起来,如农夫山泉旗下花费巨资打造的时尚新潮的“茶π”和“东方树叶”系列饮品,严重挤占了这两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另一方面因为同一个配方出现了两个品牌,王老吉和加多宝在进行商标大战的同时还进行了价格大战,2015-2017年加多宝定价50-55元/箱,王老吉定价45-50元/箱,价格下降了15-25%左右,挤压了两者的利润空间。
因此这种商标造成的纠纷最终的结果就是双输。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贵阳湖南“老干妈”之争、“恒大冰泉”商标遇纷争、“蒙牛”商标与字号冲突等各种商标纠纷,让各大品牌都遭受了 不同程度的损失。
重视商标
在当下社会中,商标的价值在于浓缩与产品有关的一切信息,它可以让消费者借助商标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同时借此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品味、表彰自己的身份。而商标的价值也要依托企业的良好经营。
因此,企业要善于运营商标。只有通过对商标的广泛宣传与诚信经营发挥商标的积极作用,才能为自身带来更大的收益。
然而当前有许多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忽视商标价值造成了许多商标纠纷。
这些纠纷对企业来说只能造成损失,不会带来任何的效益。对社会来说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因此当前商标保护意识薄弱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得重视起来。
一方面我们的相关部门要完善政策,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正视这个问题,要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运营,不应该像中国红牛一样,在2002年政策限制取消后还不重新签订协议,导致出现后面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应该像加多宝集团一样想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商标使用权。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商标保护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财经无小事,慧眼辨其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