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1年7月15日,葡属印度果阿总督阿尔布克尔克亲率一支由18艘战舰与1200名葡萄牙士兵组成的军队,开到马六甲城下。马六甲苏丹命令军民守住马六甲河口上的奈何桥,以防葡萄牙军队的再次进攻。8月10日黑夜降临,葡人终于占领了大桥两侧的有利位置。
8月24日,葡兵并排清除街头的零星抵抗。马六甲苏丹见大势已去,黯然丢下富甲一方的马六甲城。此时阿尔布克尔克下达了抢掠与屠城的命令。
马六甲城沦陷了,立国110多年的东南亚王国灭亡了。马六甲城的陷落,对中国人来说有着更大历史意义--扼守南中国海的门户彻底暴露,中国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海洋时代结束了,300年之后,中国遭遇了与马六甲同样的命运。
明王朝的马六甲
马六甲海峡,是亚洲出海口门户。谁控制这里,谁就是亚洲海洋霸主。
早在15世纪初,明王明与马六甲就形成了战略同盟关系,马六甲王国在明王明的支持下成为区域强国,而明王朝则通过在马六甲设立航海中转站,建立了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朝贡圈,进而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线,成为那个时代亚洲海洋的帝国。
1403年,在北京登上皇位的朱棣,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制与外交思想。上台伊始,他立即派遣使臣分赴四方,宣告朝廷帝位的轮替,并重新确认帝国在海外的影响力与控制力。随即,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陆续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
此时的马六甲王国,被中国称为满剌加。它处在战略通道上,受到明朝廷的高度重视,很快将它纳入了明王朝的朝贡体制之下。1403年10月,朱棣派遣宦官尹庆往谕满剌加,赠送其国王礼物,"拜里迷苏剌大喜,遣使随庆入朝贡方物",开了永乐朝御笔题赐的先例。
明成祖还亲笔写碑文赐以满剌加,碑文上盛赞满刺加及其国王:王好义善思朝宗,愿比内郡伊华风。然而"华风"是什么,拜里迷苏剌似乎不太关心。他最关心的是立刻摆脱暹罗的统治,这是他与中国交好的实质意义。
开国之初的马六甲王国,强敌四绕,拜里迷苏剌以柔软的身段,争取生存的空间。一面与左边的暹罗王国搞好关系,每年缴纳40两黄金给暹罗国换取暂时和平,一面与南面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王国结亲联盟,同时以明帝国为宗主国,并建立政治意义大于实质管辖意义的宗藩关系。
1406年,拜里迷苏剌率妻子及陪臣540余人,随郑和船队来中国访问,这是明朝以来到访中国的最庞大外国使团。这次访问,拜里迷苏剌受到明朝政府的礼遇。当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二十八日、八月初一、九月初一、九月十五,明成祖均宴请或赏赐使团,当九月十八日使团离开南京回国,明成祖又命在龙江驿设宴饯行。这样的规格待遇,在明朝接待其他国家来访的国王中是仅见的。
1411年,拜里迷苏剌第二次访华。1414年,也就是郑和第四次率团远航的返程的时候,拜里迷苏剌第三度率团访问明王明。
明帝国海外中转站
马六甲对明帝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控制马六甲海峡意味着帝国将拥有长久的海疆安宁。明王朝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是通过建立密切的宗藩关系及远洋航运中转站达到的。
此后的一个世纪中,马六甲与明王朝维持着密切的关系。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历中,他六访马六甲。
1406年郑和第一次到达马六甲。郑和停留马六甲的使命,既有增进明朝廷与马六甲外交关系、巩固明王明统治地位的政治重任,也有协调处理马六甲与暹罗等邻国之间冲突的外交任务。1431年农历二月,马六甲国王向明廷申诉暹罗谋侵马六甲,并派出使节随郑和船队到北京,第二年郑和下西洋时,亲往暹罗,力劝暹罗不要攻打马六甲。
由于郑和船队每次出使,人数均有近3万,历时一年半以上,需装带大量物资,因此,需要在航程中途设立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存放不急需的物品,缓和船队的运输压力,也为使团的往来船队不断补充应用物资。
马六甲正是郑和船队中转的理想地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航运角度,既有利于船泊的停靠补给,又有利于船队等待不同的季候风,为南下远航与返回中国争取到最有利的时机。从政治角度来看,通过马六甲,明帝国的影响范围可达整个东南亚。
所以郑和到马六甲时,"中国宝船到此,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此地,在后来的史料称之为"官厂"。返航时,各支船队"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停泊候风,一旦"南风正顺,于5月中旬开洋回还"。
马六甲航运中转站的建立,意味明代中国建立了以东南亚为基地的战略缓冲区,那时的南中国海真正成为中国的内海。
马六甲商业王国的兴起
今天,人们在马六甲可以看到马来人、华裔、葡萄牙裔聚居的街区,可以看到葡萄牙人修建的圣地亚哥城门和圣保罗教堂、荷兰人修建的总督府、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以及中国式庙宇。众多的古迹苍苔覆石,略显破败,日夜和着习习海风,默默地讲述着马六甲王国辉煌而酸涩的故事。
15世纪马六甲与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明王朝建立战略同盟关系,以政治上的让步,换来马六甲一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此时同时,马六甲国王励精图治,试图逐渐摆脱明王朝的政治影响。
在马六甲王国的发展方向上,它选择了伊斯兰化,而没有像越南采用中国传统的儒家立国思想。
特别是从1445年起,马六甲王朝的第4代国王,穆扎法尔·沙继承王位后,采用穆斯林君主的尊号"苏丹",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穆扎法尔·沙,原名罗阇·卡希姆,中国《明史》译作速鲁檀无答佛哪沙。1446年他正式登上王位,自称苏丹,他是马六甲第一个采用苏丹称号的国王。他在位时,伊斯兰教沿着苏门答腊和爪哇各港口迅速传播开来。
这位马六甲的第四位君主,在执政后,拒绝向信奉印度教的暹罗继续纳贡,1446-1447年马六甲军队先后两次从海陆击败暹罗军队的入侵,从此暹罗欲征服马六甲的企图暂时中止。他加强军队建设,扩充舰队,控制了马六甲的海岸,并派兵从西北攫取雪兰莪作为粮食基地,又控制了苏门答腊海岸的战略要冲,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在贸易上,当郑和大船队绝迹于亚洲海域之后,马六甲充分运用了明王朝建立起的贸易网络。卡希姆努力使马六甲成为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商人之间的重要贸易桥梁。他铸造统一的阿拉伯文锡币,正面为"苏丹穆扎法尔·沙",背面为"宇宙与伊斯兰教之救主"。
当1459年这位国王去世时,马六甲迎来了它鼎盛的时代。
马六甲在16世纪大航海时代兴起前,成为东亚不折不扣的海洋城市。每年吸引好几百艘船只顺着季风前来贸易,中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欧洲人挤满了港口。从中国来的樟脑、丝绸以及陶瓷,从印度来的织品,菲律宾蔗糖,摩鹿加群岛的檀香、丁香、豆蔻等香料,苏门答腊的金子以及胡椒,婆罗州的樟脑,帝汶的檀香,以及马来西亚西部所盛产的锡,统统汇集到马六甲,再转运到世界各地,马六甲俨然是当时商品的全球集散中心。
当马六甲一跃成为地方霸主之时,明朝廷采取了严厉的海禁政策,不仅停止政府庞大船队出海的计划,而且严厉制裁私自到东南亚等地的中国贸易商人。当明帝国自动放弃海洋,放弃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之时,马六甲王国逐渐摆脱明帝国影响之时,西方殖民势力已经来到家门口,传统的伊斯兰王国已埋下灭亡的种子,中国真正退出马六甲海峡的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