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字节“豆包”、腾讯“元宝”在用户数上狂飙突进时,在C端AI赛道上似乎慢了一步的阿里,终于要出大招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正集结逾百人团队,对其主力AI应用进行全面升级,目标直指ChatGPT,并试图用自己的终极杀手锏电商,来解开商业化的难题。 这场迟来的反击,能帮助阿里扳回一城吗?
![]()
从“通义”到“Qwen”,一场蓄谋已久的反击
阿里巴巴集团正筹备在未来数月,对其主力移动端AI应用进行一次全面升级,此举被视为其追赶对手并探索个人用户变现的关键一步。
据知情人士透露,具体的计划分为几步:
· 第一步,统一品牌:阿里计划先将现有的“通义”App,在iOS与Android平台上统一更名为 “Qwen”,这一名称源自公司广为人知的AI模型,旨在统一视觉与交互体验,将其打造为用户的首选入口。
· 第二步,能力升级:随后,阿里将逐步为其加入 智能体(Agentic AI) 能力。最终目标是把Qwen打造成功能完备的AI智能体,可以支持在淘宝等平台上,代替用户完成购物等复杂任务。
· 第三步,走向海外:阿里巴巴还计划推出海外版本,参与全球市场的角逐。
为了这个项目,阿里已在过去数月从集团内抽调逾100名开发者参与,这与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在9月所宣布的追加AI投入计划相呼应。
由于讨论内容属内部商议,该人士要求匿名。而《第一财经》记者就此事询问阿里巴巴,公司未予确认。
C端难赚钱,阿里的“电商牌”还香吗?
这次Qwen升级,是阿里在消费级服务上寻求商业化突破的一次重要举措。
近来,从初创公司MiniMax到字节跳动,各家不断推出更先进的AI模型,力图在性能上超越OpenAI和DeepSeek等行业领跑者。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对许多公司而言,其商业化模式仍主要聚焦于付费能力更强的企业客户;相比之下,中国消费者对在线服务的付费意愿普遍不高。
从用户规模来看,Qwen也落后于字节跳动的“豆包”和腾讯的“元宝”。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整合购物能力,阿里巴巴显然希望借助其在电商领域的传统优势来吸引用户,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
先免费后收费,用户规模是第一道坎
钱,当然要赚,但不是现在。
据该知情人士透露,升级后的Qwen在短期内仍将对用户免费。
此举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庞大的用户基础。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用户量,未来面向消费者收费的商业模式才能成立。
此外,除了潜在的营收,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造一个移动端的“一站式”AI入口,也有助于极大提升阿里的品牌形象。
不止是App,一场“全栈AI”的豪赌
这场升级的背后,是阿里更大的野心。
如今,从华为到腾讯,中国大型科技公司正投入空前资金布局AI;而在美国,从OpenAI到Meta等巨头也同样在加码,力图推动这项有潜力重塑经济格局并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版图的技术走向大众化。
去年9月,CEO吴泳铭曾提出公司将推出新模型与 “全栈(Full-Stack)”AI技术。
这体现出阿里巴巴的雄心:既要发展上层的应用服务,也要构筑底层的技术基础设施(如自研芯片)。
事实上,阿里巴巴此前已多次尝试将AI能力引入消费端。今年早些时候,公司便对搜索App“夸克(Quark)”进行了升级,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全能AI助手。该App仍将继续提供服务。
最新的财报数据或许能给阿里一些信心:在上一个季度,阿里巴巴的AI相关产品实现了三位数增长,其云业务营收亦好于预期,成为集团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易句)
(本文由AI翻译,网易编辑负责校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