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星期一)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AI也逃不过“脑雾”?研究揭示:低质数据是模型推理能力的头号杀手
![]()
预印本网站arXiv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用太多社交媒体上的低质内容训练AI聊天机器人,会给它们造成类似“脑损伤”的后果,导致智商和情商双双掉线。
这项研究揭示了关键问题:当大语言模型被大量“短平快”、耸人听闻的社交帖子喂养后,它们的推理能力会率先崩盘。模型会开始“偷懒”,跳过关键推理步骤,甚至完全放弃思考,直接输出错误答案。更糟的是,数据中“垃圾”比例越高,这种降智效果就越明显。
为了量化影响,研究团队搞了次大型“AI人格测试”。他们用一百万条X平台的帖子训练了包括Meta的Llama 3和阿里巴巴的Qwen在内的多个开源模型。测试发现,原本性格还算正常的模型,在“垃圾信息”的持续投喂下,负面人格特质被放大,甚至开始显现出“精神病态”倾向。
后续的补救实验也不乐观。试图通过优化指令或掺入好数据来“治病”,效果有限。模型那种放弃深度思考、直奔答案的“坏习惯”已经养成,难以根除。这证明,事后的修修补补,远不如从数据源头做好“健康饮食”。
核心启示很简单:数据质量是AI的命根子。专家强调,未来必须对训练数据进行极其严格的筛选和过滤,从源头屏蔽低质噪音。
眼下,像领英这样的平台已宣布将用户数据用于AI训练。这项研究无疑敲响了警钟:在疯狂投喂数据之前,我们是否做好了“垃圾分类”?否则,我们得到的可能不是智能助手,而是一群受过“脑损伤”的AI。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黑猩猩也会“权衡证据”:科学证明理性思考非人类专属
![]()
科学界又迎来一次震撼发现:黑猩猩不仅会思考,还会像人类一样“权衡证据”。这项在乌干达恩甘巴岛保护区完成的研究,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动物认知的传统认知。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精妙的实验:让黑猩猩在两个盒子中选择。一个盒子是“眼见为实”——透过玻璃直接看到苹果;另一个只能“听声辨位”——摇晃时有响动。结果令人惊讶:如果黑猩猩先看到透明盒子,它们会坚定选择;但如果先接触只有声响的盒子,一旦看到另一个盒子的视觉证据,它们立即“改主意”。
这还不是最精彩的。当研究人员把游戏升级——让视觉证据变弱,只留下食物痕迹时,黑猩猩立即调整策略,转而相信听觉证据。更绝的是,当它们发现所谓的“透明玻璃后的苹果”其实只是一张图片时,会毫不犹豫地转向另一个选择。
《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这项研究首次证明:黑猩猩不仅根据证据做决定,还会根据证据的可靠程度不断调整自己的判断。它们形成了自己的“证据等级制”:亲眼所见 > 亲耳所闻 > 间接痕迹。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想象。它打破了“理性权衡证据是人类特权”的迷思,为理解动物思维打开了新的大门。专家表示,接下来将在倭黑猩猩等其他物种中继续探索,毕竟不同动物可能有独特的“证据偏好”——比如狗狗可能更相信鼻子而不是眼睛。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未来化工厂长啥样?靠一片“叶子”,阳光+废气就能直接变良药
![]()
化学工业撑起了现代文明,从药品到塑料,我们离不开它,但它也是化石燃料的重度依赖者。现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搞出了一个“神仙”装置,可能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
他们研发了一种“人造叶片”,核心科技是模仿自然光合作用。但这片叶子不一般:它用无毒且高效的有机半导体捕捉阳光,再借助细菌酶的精准催化,直接把水、阳光和二氧化碳变成了清洁燃料——甲酸盐。更妙的是,这股“绿能”能立刻驱动下一步化学反应,合成出有价值的化学品,比如药物成分。
这项研究的突破点在于,它首次将有机半导体成功整合进这类生物混合系统,实现了1+1>2的效果。有机半导体负责高效、无毒地捕获光能,而生物酶则发挥其“工匠精神”,精准、专一地催化反应。
团队还攻克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让系统中的酶保持长期稳定。他们巧妙地嵌入了一种辅助酶,使得整个系统能在像“苏打水”一样温和简单的环境中稳定运转超过24小时,无需额外化学添加剂,寿命是前代设计的两倍以上。
这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玩具,它展现了一条全新的路径:用太阳能直接驱动,从废气中生产绿色燃料和化学品。研究团队正致力于让这个平台更耐用、功能更丰富。
一个完全由阳光驱动、将污染转化为高价值产品的“未来化工厂”,或许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双黑洞上演极致碰撞,广义相对论迎来最精确“检验”
![]()
引力波天文台刚刚刷新了纪录。LIGO-Virgo-KAGRA国际合作组织最新捕获的两起黑洞合并事件,不仅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还发现了一个“倒着转”的黑洞。相关研究已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去年10月和11月,科学家先后观测到代号GW241011和GW241110的引力波信号。前者包含一个迄今发现转速最快的黑洞,后者则出现了一个轨道公转与自身旋转方向相反的黑洞——这种极端配置在理论上可能,但被直接观测到还是头一遭。
这两个黑洞对还有个共同特征:其中一个黑洞的质量近乎是另一个的两倍。这种“大小配”加上诡异的自旋模式,强烈暗示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二代黑洞”——由早期黑洞合并后再次配对形成。这就好比宇宙中的“黑洞修罗场”,在星团等密集区域,黑洞会反复碰撞、合并,形成越来越重的怪物。
最让物理学家兴奋的是,GW241011的信号异常清晰,堪称“教科书级案例”。数据分析显示,其引力波波形与爱因斯坦场方程中描述旋转黑洞的“克尔解”完美吻合。信号中甚至检测到引力波的“泛音”——这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高阶谐波,此前仅被捕获过两次。
随着引力波探测器灵敏度不断提升,我们正在步入精确检验引力理论的新时代。下一个颠覆爱因斯坦理论的异常信号,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