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网易科技《态度》栏目
作者|定西
10月11日,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得D轮融资,融资总额20亿元。投资方包括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广汽集团、广州广花基金及滴滴。据悉,资金将用于加大AI研发投入、推动L4自动驾驶应用落地,助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滴滴联合创始人、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表示,L4自动驾驶技术是下个十年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变革之一,将大幅提升出行安全、效率与体验。
放眼整个产业,自动驾驶参与者众,但方向不一。有为了卖车的主机厂,有为了卖方案的技术商,有主打垂直场景的创业者。各有千秋,都是有实力的选手。而滴滴自动驾驶在行业给人的印象一直比较“克制”,让人不禁好奇:
在当下这个资本寒冬里,为什么是滴滴自动驾驶?
不是最早,却是最稳
在自动驾驶赛道中,Waymo、特斯拉等企业虽起步更早,但在2016年,滴滴便已开始自动驾驶研发和无人化车辆测试,到现在已经实现了感知、预测、决策、控制、大规模仿真系统、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等L4全栈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全栈自研的高性能计算平台虎鲸也在新车型上实现了量产搭载,这是行业首个可量产的、三域融合的整车中央计算大脑,融合了智驾域、座舱域、通信导航域,拥有更高性能、更低时延。
今年以来,滴滴自动驾驶在北京和广州开启了全场景、全无人测试。滴滴自动驾驶和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新一代前装自动驾驶车,计划于2025年底交付,之后在北京、广州等地开展示范应用。
可以想象,成熟后未来滴滴自动驾驶车辆可以逐步解决运力错配、标准化的问题,比如短途单、偏远区域、夜间时段等场景的运力存在缺口,自动驾驶车辆可以作为运力补充,提升乘客体验和运营效率。而人类司机可以聚焦更个性化和更有温度的服务,二者协同发展,会让更多人选择网约车,把出行市场的盘子做得更大也更完善。
换句话说,经过多年研发,结合滴滴在出行领域的耕耘,滴滴自动驾驶构建了“AI自研-量产-运营”的自动驾驶全链路闭环,是最适合自动驾驶落地的平台。
当下,中国已经成为自动驾驶探索和落地最友好的国家之一。
2024年6月,国家工信部发布《四部门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为各企业开展自动驾驶测试提供指导意见。从北京来看,2025年4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通行、测试、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运营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依据和规范,是北京市自动驾驶领域的顶层设计法。
在同样的政策土壤里,各个自动驾驶玩家能否结出硕果,如何用技术去寻找更多资金“肥料”,从滴滴自动驾驶本轮融资有着北京、广州两地产业基金加持,信号明显。
一方面传递了政府对自动驾驶产业的支持信号,另一方面体现了滴滴自动驾驶的技术实力、产业生态潜力、稳健的责任态度获得了政府侧认可。网易科技注意到,本次滴滴自动驾驶获得北京广州的AI产业基金联手投资,也体现了滴滴自动驾驶在AI创新与产业落地方面有着足够的技术积累。
不是取代,而是共生
当下自动驾驶尚处早期阶段,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技术问题。虽然众多厂商一直宣称自己的技术比人为驾驶要安全多少倍,但人类天然存在对于机器的不信任,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不断测试、训练去提升自动驾驶能力和体验,最后提振用户的信心去改善。当下新能源汽车的辅助驾驶系统已经逐渐成为左右消费者买单的关键因素,用户对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正在直线上升。
更为难解的问题,则是道德问题——机器取代人类与当下就业寒冬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什么机器要与人类来抢本就匮乏的机会?这个矛盾在AI行业已然出现,众多AI应用已经威胁到例如内容工作者、流程化工作者等,自动驾驶做为AI突出的应用场景,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
滴滴作为出行行业的龙头,如何权衡发展自动驾驶和当下百万司机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引人注目。
回溯滴滴近年的举措和动态,网易科技认为,滴滴自动驾驶的态度一直都是清晰的——自动驾驶不是取代,而是补充;不是竞争,而是协同。在发展自动驾驶的同时,并不影响当下网约车司机群体的接单和收入,并且想办法为更多就业人群创造更多新就业机会。
正如上文所言,在出行市场中,存在大量“司机不愿接、不便接”的订单——如短途单、夜间单、偏远地区单。这些场景恰恰是自动驾驶的优势所在,自动驾驶并不会抢夺网约车司机的机会,而是作为补充运力去填补这些运力缺口。当下仍有很多乘客在滴滴平台的发单,因为运力不足、司机个人原因等没法成交,对于平台、乘客和司机都是损失,自动驾驶车辆的加入实际上扩大了整个出行市场的边界,让“叫车更快、体验更好”成为可能。
当自动驾驶承担起标准化、高频次的运力任务,网约车司机可以更专注于提供个性化、高附加值的服务——如商务接待、旅游包车、特殊人群服务等,实现从“劳动力驱动”向“服务价值驱动”的升级。
此外,滴滴自动驾驶平台上会产生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形态,包括但不限于自动驾驶车内安全员、远程安全员、保养维护人员、车辆测试员和应急救援员等等,这意味着工作机会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在网约车司机师傅最关注的收入方面,今年4月,滴滴宣布在年度既定计划之外追加20亿元专项资金,提出“稳就业促消费”,持续给司机提高补贴,保障司机的稳定收入和生活质量。
总体来看,滴滴作为在出行领域积累时间最久,也是最懂出行的企业,其他企业都在做自动驾驶,滴滴没有理由不做。而在面对人与机器博弈的道德问题,滴滴自动驾驶给出了非常有温度的答案。
不是颠覆,而是融合
关于自动驾驶的未来,高盛研究部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L3级自动驾驶汽车或将占全球新车销量的10%,到2040年,L4级别或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销量将占所有轻型汽车销量的60%左右。其中,中国的自动驾驶汽车普及率将最高,L3级或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销量可能占所有销量的90%。
可以想象,当自动驾驶成熟以后,出行市场会呈现出新的图景。购车将从一种“大众必需品”转变为一种“特定需求的选择”。绝大多数人的日常出行将被网约车满足,其中有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服务,也有人类司机提供服务。
这样购车持有成本和社会成本都会降低,车主不需要支付高昂的车费保险等,社会不需要开辟那么多停车场。更重要的是,现在一辆私家车平均每天有95%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而一辆自动驾驶车辆可以连续运营,每天服务数十人。
安全性考量也是重要因素,由成熟AI统一调度的自动驾驶车队,理论上可以实现“零事故”,并通过车路协同实现全局最优路径规划,从而摆脱消灭交通拥堵。
滴滴自动驾驶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在于它的技术厚度与商业潜力,更在于它始终将技术发展置于社会共识与人文关怀的框架之下。它不追求“颠覆式革命”,而是倡导“渐进式融合”;不制造“人机对立”,而是构建“人机协同”;不回避社会责任,而是主动承担就业转型与技能升级的使命。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既懂技术、又懂运营、更懂社会的企业,将成为中国自动驾驶赛道中最具韧性与生命力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