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神秘的慢性疲劳综合征(ME/CFS)终于迎来了诊断的曙光。由于缺乏客观指标,全球数千万患者长期遭受误诊或漏诊的痛苦。但《转化医学杂志》一项新研究带来了希望:英国科学家通过分析血液免疫细胞的DNA折叠方式,找到了一种能以高达96%的准确率区分患者与健康人的表观遗传学特征。
- 02 你吃的蛋白质真的够“好”吗?营养学家警告,尽管多数人摄入的蛋白质总量超标,但膳食指南长期忽略了“质量”差异。新研究证实,动物蛋白的必需氨基酸组成和生物利用度通常优于植物蛋白。一个鸡蛋的蛋白质效益,可能需要四倍量的花生酱才能匹敌。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尤其对于素食者和老年人,仅关注“数量”远远不够,通过巧妙搭配(如米饭配豆子)来优化蛋白质“质量”才是关键。
- 03 除了运动,身体还有自带的“燃脂加热器”!《自然》杂志一项新研究发现,能燃烧脂肪产热的“好脂肪”棕色脂肪,除了经典的线粒体通路外,还隐藏着一条由“过氧化物酶体”驱动的备用产热路径。激活其中的关键蛋白ACOX2,能显著提升小鼠的能量消耗和代谢健康。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我们对产热机制的传统认知,更暗示了未来可能通过饮食或药物,开启这条“备用引擎”来对抗肥胖。
- 04 未来的癌症免疫疗法,或将像输液一样“即取即用”。麻省理工与哈佛科学家成功打造出一种“隐形”CAR-NK免疫细胞。通过基因工程,他们让这些“癌症杀手”脱下了会引发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外衣”(HLA蛋白),使其能在患者体内长期存活并高效清除肿瘤。这项突破克服了异体细胞疗法最大的排斥难题,为开发无需个人定制、可大规模生产的“现货型”免疫细胞疗法铺平了道路。
10月10日(星期五)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科研新突破:血液检测有望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肌痛性脑脊髓炎(ME/CFS)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全球约影响1700万至2400万人。由于病因不明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其临床诊断一直面临挑战。近日发表于英国《转化医学杂志》(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表观遗传学分析的潜在血液检测方法,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检测技术,通过分析外周血单核细胞中DNA的折叠方式,识别免疫细胞的表观遗传学特征。这种技术此前已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研究。
研究团队将这种方法应用于47名重度ME/CFS患者和61名健康对照者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技术区分ME/CFS患者的准确率达到96%。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与免疫和炎症信号传导密切相关的基因组变化网络,这为ME/CFS的免疫失调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研究团队认为,这些表观遗传学特征有望发展成为ME/CFS的临床生物标志物,未来可能转化为一种相对简单的血液检测方法,帮助解决该病长期面临的诊断难题。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更多科学家的加入,ME/CFS的诊断研究正逐步推进。这一最新进展为理解疾病机制和开发临床工具提供了有价值的方向。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等价”蛋白质并不等价:科研突破挑战传统膳食指南
作为构建肌肉、骨骼、软骨、皮肤和血液的关键成分,蛋白质被广泛添加于各种食品。然而,尽管数据显示多数国家成年人摄入的蛋白质总量已远超官方推荐量(每公斤体重0.8克),但营养专家指出,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蛋白质的“质量”而非“数量”。
现行的膳食指南通常假设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是等价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中心的专家指出,动物性食物(如肉类、乳制品、鸡蛋)中的蛋白质通常比植物性食物(如豆类、坚果)质量更高,这取决于其分子构成和在体内的消化吸收效率(即生物利用度)。因此,即使总量足够,若蛋白质来源质量不佳,尤其是对老年人等脆弱人群,仍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和力量减弱,增加行动困难和跌倒风险。
有营养生物化学家建议,膳食指南应转向以必需氨基酸需求为核心,而非总蛋白质。为此开发的相关评估工具显示,例如,一个鸡蛋的蛋白质“质量分”远高于一汤匙花生酱,这意味着需要摄入更多量的花生酱才能达到同等效益。
对于希望通过植物性饮食获取优质蛋白的消费者,专家建议通过食物搭配来实现氨基酸互补。例如,豆类富含赖氨酸但缺乏蛋氨酸,而大米则相反,二者同食可提供更全面的氨基酸谱。此外,对豆类进行浸泡、发芽或发酵等处理,有助于减少影响蛋白质吸收的抗营养素。
研究人员建议,未来膳食指南应更注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而非单纯蛋白质总量,并针对不同年龄与生理阶段提出具体建议。总之,在维持总体营养平衡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蛋白质来源与搭配,可在不增加肉类消费的同时,有效提升蛋白质摄入的质量与健康效益。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不靠运动也能燃烧热量?棕色脂肪隐藏路径提供新可能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揭示了一种不依赖于传统线粒体途径的棕色脂肪产热新机制。该发现为开发治疗肥胖和代谢疾病的新策略提供了可能。
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是指动物体内呈棕色的脂肪组织,是动物体内一种特殊的产热器官,能够通过消耗能量产生热量,这与主要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有着本质区别。长期以来,科学界认为棕色脂肪仅通过线粒体内的解偶联蛋白1(UCP1)进行产热。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即使缺乏UCP1蛋白,小鼠仍能通过另一条通路维持产热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当机体暴露于寒冷环境时,过氧化物酶体数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在UCP1缺陷的小鼠中更为明显,表明其具有“备用产热”功能。
研究团队确认,过氧化物酶体通过其内部的酰基辅酶A氧化酶2(ACOX2)蛋白代谢特定脂肪酸并释放热量。基因敲除研究表明,缺乏ACOX2的小鼠耐寒能力下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且更容易发生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相反,ACOX2过表达则能增强产热,改善代谢指标。
通过先进的荧光热传感技术和红外热成像,研究人员直接观测到了ACOX2介导的产热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ACOX2代谢的脂肪酸不仅可由体内合成,还存在于乳制品和母乳中,也可由肠道微生物产生。这提示通过膳食干预或微生物调节可能激活这一产热通路。
尽管目前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已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人体内这些脂肪酸水平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这一发现为开发针对肥胖和代谢疾病的新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科学家打造“隐形”抗癌细胞,突破免疫疗法排斥难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隐形”免疫细胞,能够有效清除癌细胞并避免被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这一突破为开发“现成”癌症免疫疗法提供了可能,有望大幅缩短治疗准备时间。
该研究聚焦于CAR-NK(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这类细胞与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细胞功能类似,均可被设计用于识别并消灭癌细胞,但前者以自然杀伤细胞为基础。自然杀伤细胞是人体天然免疫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搜寻并清除癌细胞及受病毒感染的细胞。
当前细胞疗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患者免疫系统对治疗细胞的排斥反应。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基因工程技术,使CAR-NK细胞不再表达引发免疫排斥的HLA 1类表面蛋白,同时增强了细胞的肿瘤杀伤能力。这种综合改造通过单一DNA构建体实现,大大提高了治疗细胞的制备效率。
所有必需的基因改造均通过单一DNA构建体实现,可一次性将供体NK细胞转化为具备免疫逃逸能力的CAR-NK细胞。在针对淋巴瘤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开发了靶向癌变B细胞表面CD-19蛋白的CAR-NK细胞。
在拥有人类免疫系统的小鼠模型实验中,接受新型CAR-NK细胞治疗的小鼠其细胞存活时间超过三周,并成功清除了大部分癌细胞。相比之下,接受普通NK细胞或仅携带CAR基因的NK细胞的小鼠,其治疗细胞在两周内即被免疫系统清除,癌症继续扩散。
研究团队正计划与合作机构推进临床试验,并探索该技术在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