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奋进内蒙古·发展有底气丨红山聚能 潮起蒙东)
编者按:从巍峨山脉到广袤草原,从葱郁森林到沃野良田,从清澈湖泊到连绵沙海,辽阔而充满活力的内蒙古大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发展共识与进取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现推出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奋进内蒙古发展有底气》,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内蒙古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中闯新路、挑大梁、当先锋的干事创业精神,彰显内蒙古锚定“十五五”、奋进谱新篇的强大底气与坚定信心。
央广网赤峰11月19日消息 近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兴安岭地区重大地质事件与锡多金属成矿”项目正式在内蒙古赤峰市启动,预计使当地锡矿资源增储10万吨,赤峰也将成为继云南个旧、广西南丹后我国又一个重要的锡矿资源基地;同时,赤峰还启动了另一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北北缘东段金矿多尺度找矿与勘查”项目,预计将使当地金矿资源增储50吨。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我市新发现矿床15处,锂、钨、钼、铅、锌等资源增储1300余万吨。”赤峰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吴俊岭在盘点全市矿产资源时如数家珍。
他表示,这些成就与数据的背后,是赤峰市“十大行动”中“工业倍增”纵深推进取得的丰硕经验与生动实践。
航拍赤峰城区(央广网发 赤峰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开年第一会”上,赤峰市委书记唐毅发出动员部署,明确全市大力实施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十大行动”,全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赤峰建设目标赋能。
激活增长“强引擎”,工业倍增与项目攻坚双向发力
赤峰有着“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目前已发现矿种86个,已探明的铜、铅、锌、金、银、钨、硒等基础性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区的30%以上,锡、铷、镉、叶蜡石等功能性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区的50%以上,锂、铼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区的90%以上,矿产资源远景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5万多亿元。
“今年以来,赤峰以‘工业倍增’行动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找矿突破为保障,为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吴俊岭说,“1月至7月,赤峰市冶金、能源、食品、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4.7%、7.1%、10.3%、3.7%、21.8%、10.0%,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5.6%,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重大项目是经济“生命线”,赤峰以“争先进位、赛马比拼”推进项目牵引行动,成效显著。聚焦14个领域谋划“十五五”重点项目4590个,总投资1.57万亿元,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远联钢铁冷轧生产线(央广网发 赤峰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产业发展方面,赤峰强化链式思维,着力打造锂基、铝基、冶金、化工、氢能5条千亿级产业链。维拉斯托锂矿一期采选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锂精矿90万吨;中秦铝业3万吨铝制品生产线开工建设,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亿元;远联钢铁冷轧等项目推动了冶金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在赤峰实现100%绿电制氢。
在矿业权管理上,赤峰“优选出让”12宗矿业权、完成协议出让61宗;“推进转采”完成17宗;“复工复产”34家矿山;“优化整合”11个方案获批、8个项目完成矿权收购;计划关闭不达标小型矿山,推动资源合理利用。
夯实发展“压舱石”,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同频共振
盛夏时节,从空中俯瞰科尔沁沙地西缘的赤峰市翁牛特旗,白色的穿沙公路绵延至沙地深处,道路两侧的草木方格,经纬有序,草格内绿意盎然。
一张绿网锁沙海,从此风沙不进京。
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的穿沙公路(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赤峰地处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交汇处,是北方重要生态屏障。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斩断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对构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5年,赤峰市争取上级以路治沙资金10.24亿元,争取资金规模居自治区第一,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敖汉旗5个旗县区开工建设67条穿沙公路,建设里程超300公里,带动治理沙地216.8万亩。
“‘以路治沙’模式是多年治沙经验所得,将沙地细化分割成‘治理网格’。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不仅方便治沙物资、治理措施进入沙漠腹地,也打通了沙区群众与外界联系的通道。”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付广军介绍。
同时,“以工代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当地农牧民的积极性,推动其从治沙“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据介绍,2025年赤峰市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带动14347人就近务工增收,发放劳务费2.08亿元,人均增收1.45万元。同时,探索“先建后补”机制,今年巴林右旗通过该机制实施“三北”工程61.79万亩,带动项目区周边63个嘎查村集体、2000余名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发放劳务费30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加500万元,有效破解了项目落地与群众参与难题。
如今,赤峰的沙地治理区绿意盎然,一幅“风沙退去”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赤峰以乡村振兴行动为抓手,同步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两大沙地歼灭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三赢”。
赤峰市以粮食种植稳根基,设施蔬菜、油料种植、中草药特色产区集聚,形成基础稳固、特色鲜明的农业发展格局。
产自赤峰市的道地药材桔梗(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十四五”期间,赤峰市锚定粮食安全战略,以“量稳质升”为目标,实现粮食生产领域的重大突破。2022年、2023年、2024年连攀高峰,连续三年突破130亿斤大关。玉米、大豆等主粮作物产量稳居全区前列,撑起粮食安全“主骨架”。
优势产区集群发展,形成以宁城县、松山区、喀喇沁旗三大设施蔬菜核心产区,通过“冬春棚室、夏秋露地”错季搭配,实现蔬菜全年均衡供应。2024年赤峰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62万吨,较“十四五”初期增长11.7%,年均增长2.8%。
“以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种业道地药材为重点的三带两点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建设初具规模,不仅提升了区域农业产业附加值,更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赤峰市农牧局副局长陈高告诉记者。
拓展发展“新空间”,文旅融合与城市升级协同发展
玉龙故里,红山秘境;辽京故地,文脉永续。
“周末上哪疯,一站到赤峰。上京中京大辽风,红山和玉龙,热水温泉澡,舒适一整冬……”
一首“洗脑”的歌曲《周末上哪疯一站到赤峰》,歌词中概括了赤峰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俱全的独特自然风光。
游客在玉龙沙湖景区游玩(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今年1—10月,赤峰市接待国内游客3072.7万人次,游客总花费347.5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0.8%和18.5%;国庆、中秋假期,赤峰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30.47万人次,同比增长13.81%;实现游客总花费23.22亿元,同比增长13.95%。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黄河表示:“‘周末上哪疯,一站到赤峰’的文旅品牌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
今年以来,赤峰以“打造全区高品质文旅体农商融合示范地”为目标,通过跨部门协同、全产业链整合、全要素集聚,着力构建“农业夯基、文化铸魂、旅游赋能、体育联动、商贸流通”的消费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赤峰市差异化打造马鞍山、黑里河、红山·水岸拾光国风街等生态主题融合片区,引领带动五业深度融合发展;稳步推进18个文旅重点项目;创新实施“体育三进三助力”专项行动,举办紫蒙湖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玉龙沙湖全国车王争霸赛等30余项品牌赛事;举办全季全域文旅活动425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3000余场,超70万人次参与。
“周末上哪疯 一站到赤峰”已成为赤峰文旅品牌(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融合发展催生了众多新场景新业态,克什克腾旗入选首批自治区级旅游名县,喀喇沁旗马鞍山农文旅融合村、元宝山建昌营‘民BA’篮球村等乡村旅游点渐成规模,第十八届红山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强势出圈。”黄河介绍道。
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城市功能升级的坚实支撑。
赤峰聚焦民生痛点推进城市升级,开工189个老旧小区改造、16条“断头路”,完成28个“温暖工程”项目,改造5座热源及供热管网105公里。同时,打造43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了135个社区,以基层“微治理”解决民生难题。
城市品质的提升,更体现在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的提质增效上。
赤峰市持续推进教育领域资源均衡,组建了126个教育集团;赤峰学院通过自治区评估,职业本科创建取得突破;8个旗县域医共体达标,39个网格覆盖城区,专家下沉接诊6.96万人次,53家医院445项检验结果互认;实现检验结果互认;173家托育机构及二级以上医院实现老年科全覆盖,为重点人群健康保驾护航,全方位提升民生保障与城市品质。
2025年内蒙古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赤峰市举行(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十四五”期间,赤峰各族儿女以奋斗为墨、实绩为章,推动全市经济活力持续迸发、生态品质稳步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绘就出草原明珠的璀璨图景,谱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铿锵乐章。
站在“十五五”发展的新起点上,赤峰市将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以项目为纲、实干为要,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中勇毅前行,奋力当好蒙东地区发展“领头羊”,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赤峰新篇章。
策划:宋浩
统筹:田凤元
记者:杨亚东
配音:王曦
摄制:杨亚东
素材支持: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