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丝燕为何爱在鹿城“安家”)
海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陈苡琪 记者刘杰
秋日的三亚,温暖宜人。伴着几声清脆的鸟鸣,数只褐色的小鸟掠过树梢,自由地翱翔在蓝天之上。在三亚鹿回头风景区半山腰处的观景平台上,游客王先生举起相机,专注地捕捉着这群“空中舞者”的身影。作为一名资深的观鸟爱好者,他这趟三亚之行专程为“追鸟”而来。
他追寻的爪哇金丝燕,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其唾液筑成的珍贵燕窝而闻名于世。这种身长约12厘米的小型鸟类,通体呈烟褐色,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空中度过。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鸟类,在三亚的天空中曾一度沉寂,消失多年。
如今,在各方的合力守护下,这一珍稀鸟类再次归来,三亚金丝燕种群历经了从零到一,再到成千上万的发展过程。一只只“安家”三亚的金丝燕,在鹿城大地上演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山洞”中的新居民
步入位于三亚的一处人工模拟山洞内,光线骤然变得幽暗,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湿润气息。借着手机灯光,抬头望去,洞壁上方,一个个半碗状燕窝错落分布。一些燕窝中,两只绒球般的小燕子亲昵地挤在一起,等待着父母的归来。洞口处,不时有褐色的身影迅捷闪过,那是外出觅食的金丝燕正通过二楼的专用出入口归来,为雏鸟带来食物。
金丝燕通常筑巢于山洞或海岸洞穴上,喜幽暗湿润的环境。“为了帮助金丝燕回归,我们打造了这个人工模拟的野生金丝燕栖息山洞。如今,这里已有400多只金丝燕。”海南省大洲金丝燕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林斌激动地说。
金丝燕正在筑巢。刘国琪供图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金丝燕在三亚的天空中一度沉寂,甚至很多人怀疑它们是否真的在这里存在过。
2014年,林斌与同事们在三亚建立了首个金丝燕试验基地,希望借助科研的力量,帮助金丝燕回归。那年的9月9日,一个林斌至今记忆犹新的日子,一只金丝燕意外闯入员工宿舍。而在将其放归后的第二天,它竟带着一群同伴重返基地。到了2015年初,开始有野生金丝燕在此筑巢。这次意外的“访客”事件,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信心。
随着研究的深入,林斌团队发现三亚的一处海边,气候更为湿润,更契合金丝燕的生活习性。2018年,海南省大洲金丝燕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申报了省级重点项目《三亚西南沿海金丝燕种群恢复与燕窝研发》。同年10月,模拟“山洞”建成,这个仿照天然岩洞环境打造的空间,迅速吸引了金丝燕的关注,它们纷纷前来“考察”,并最终选择在此安家落户。到了2019年,这里共发现20只金丝燕,成功筑巢5个。截至2025年11月,金丝燕的数量大幅提升,达到了400百多只。
随着该区域种群的稳步恢复,金丝燕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近年来,在三亚崖州区乃至乐东等地区,都陆续监测到了它们的身影。“初步估计,三亚金丝燕的数量已达上万只。”林斌欣慰地说。
民宅里的新朋友
不只是在野外,如今在崖州区的许多民宅上空,也常见金丝燕翩跹的身影。每当夕阳西下,成群的燕子便陆续飞回,钻进村民家中的阁楼或屋檐下。这些闲置的空间,意外地成了它们的“新家”。
“一开始很惊讶,楼上怎么会有燕子飞进飞出。”不少村民起初对这些“不速之客”感到意外,但很快便接纳了它们的存在。家中住进了“新朋友”,形成了“楼上住燕子、楼下住村民”的奇妙格局。人与燕子,在这一方天地里和谐共处。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林斌的思考:“金丝燕一般偏好黑暗潮湿的山洞,它们为什么会选择在民宅安家?”
经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林斌认为,一方面,从地理气候角度看,崖州气温相对较高,更适宜金丝燕活动;另一方面,周边广阔的农田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更为关键的是,“随着海南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为金丝燕的回归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友好氛围。”他进一步解释道,“村民们对这些‘新邻居’展现了极大的包容与善意,他们愿意将闲置的房屋空间留给它们,甚至主动为它们营造安全的环境。”
这些看似普通的民宅,在无意中还为金丝燕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有效规避了蛇、老鼠等天敌在野外的侵害。在崖州,像这样人与金丝燕和谐共居的点位,目前已发现六七处,并且数量还在增加。
“自然栖息地的不足,是当前金丝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林斌提出,“而民众自发提供的这些栖息空间,成为自然洞穴之外的重要补充,为人鸟共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田野上的守护者
这些年,为了推动保护工作更有效开展,林斌团队还对金丝燕的生态保护、生物防治等多方面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
金丝燕对生存环境极为敏感,仅在空气清新、无烟尘污染的区域活动,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印证着三亚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我们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对金丝燕粪便中DNA成分进行了详细分析。”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导石旺鹏介绍,“结果显示,它们的食物中超过90%是飞虱、叶蝗等农业害虫。可以说,金丝燕是名副其实的‘农田卫士’,是害虫的天敌。”
经测算,2400只金丝燕每年可消灭飞虫约6000公斤,相当于保护120万亩水稻田免受虫害。石旺鹏补充道,“金丝燕捕食害虫,我们可以通过监测其对区域农药使用量的影响,评估它在减少农药开支、促进绿色农业发展方面的潜在价值。”
有从事鸟类研究多年的专家评价认为,随着全民爱鸟护鸟意识的普遍提升,以及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努力,加上三亚本土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共同为金丝燕的保护筑起了一个坚实的“安全巢”。金丝燕种群的稳步恢复与扩张,是三亚本土物种多样性日益丰富的生动体现,这对于优化城市及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增强整体生态韧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金丝燕觅食回巢。刘国琪供图
除了显著的生态价值,金丝燕本身也蕴含着一定的经济价值。林斌向记者科普了燕窝的由来:爪哇金丝燕在繁殖期,雄鸟和雌鸟会共同用其富含胶质的唾液混合羽毛等材料,在崖壁或屋壁上筑成碗状的巢,这便是天然的“燕窝”。
林斌介绍道,“雏鸟长大离巢后,这个燕窝便会被废弃。待下次繁殖时,它们会重新筑窝。”如果能在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下,对这些废弃的燕窝进行合理采集,不仅不会影响金丝燕的种群繁衍,或许还有可能发展成为特色的生态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于金丝燕的研究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石旺鹏透露,随着金丝燕种群的不断扩大,下一步他们计划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在三亚增设多个金丝燕观测点,对金丝燕种群进行安全性评价,确保其与人类的共存是安全的、可持续的。同时,该团队也将密切关注金丝燕对整个片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农林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
夕阳西下,三亚的天空再次被染成金红色。成群的金丝燕结束了一天的忙碌,陆续归巢。它们的剪影在晚霞中穿梭,鸣叫声与海浪声交织成一曲和谐的生命乐章。
责编:曾敬
二审:李倩
三审:刘乐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