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叶诗文:一个90后的倔强)
01叶诗文在全运会女子200米蛙泳半决赛中以0.08秒之差无缘决赛,成绩位列第9。
02她坦言身体状况不佳,比赛节奏未达理想,展现出对竞技状态的清醒认知。
03巴黎奥运会后左胸肋骨断裂,冬训计划受挫,但她在2025年全国冠军赛中仍默默支持团队。
04叶诗文从追求金牌转向承担团队责任,目标明确为女子混合接力,心境更加沉静。
05她用行动诠释坚持与热爱,从征服赛场到享受过程,展现英雄主义的另一种姿态。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11月14日的这个夜晚,深圳大运中心游泳馆迎来了本届全运会的第4个比赛日。在女子200米蛙泳半决赛的现场,还有四个月就满30周岁的叶诗文,走向了6号泳道的出发台。
叶诗文这次出发不太顺利,用时0.71秒,排在8名选手的第7位,在第三个转身之后,她凭借着自身的经验和积累,一度冲到了第3的位置。不过这次奇迹没有出现,在触壁的一刹那被相邻泳道的选手超越,以0.08秒之差被挡在决赛的门外。
叶诗文在十五运会女子200米蛙泳半决赛的比赛中。 记者 王建龙 摄
“这次比赛不在理想的节奏上,从去年年底到现在,身体也出现了很多状况。”面对全运会女子200米蛙泳半决赛第9名的成绩,叶诗文平静地拨了拨湿漉漉的头发,语气淡然得像在说一件别人的事。
当记分牌上的数字“9”定格在她的名字旁时,整个游泳馆仿佛都安静了一瞬。对于见证过叶诗文“甜蜜与残酷的一切”的泳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带着苦涩的“意难平”。
去年,也是在这片场地,我见证了叶诗文一路冲刺,率先碰壁拿到200米蛙泳的冠军,时隔8年再次挺进奥运会。
记得那次赛后,回到杭州,在省体职院的泳池边上,我和她有过一次畅聊。我问她,你28岁了,已经在赛场上赢得了一切,为什么兜兜转转又选择回到了泳池?她的回答非常简单,“我是真的特别热爱和享受,我也觉得一定要跨过这个坎,去挑战自己害怕的事情。”
无论是赛场还是考场,这份倔强都有迹可循,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叶诗文的闺蜜诗诗和我分享过一个故事。为了拼下从清华毕业所必需的162个学分,叶诗文和她经常去自习室里通宵复习功课,累了就用“互扇巴掌”的方式驱赶困意。在清华大学求学的时光里,叶诗文就用近乎这样的方式,把一个个学分“咬”了下来。
巴黎奥运会后,叶诗文那透支的身体还未及恢复,一次寻常的仰泳出发训练,竟生生“跳断了”左胸第二根前肋。这伤,让她每一次划水呼吸都如撕裂般,冬训计划也随之支离破碎。
2025年5月17日,叶诗文在全国游泳冠军赛中。记者 姚颖康 摄
可她终究是回来了。
今年五月的全国冠军赛,高烧中她放弃个人项目,却默默出现在混合接力名单上。游着不算最强的蛙泳棒次,她为队友稳稳守住位置。
那奖牌的光泽里,映照出的,是她沉默的、近乎固执的守护。
第四次来到全运会的聚光灯下,叶诗文的目光里,多了几分过往不曾有过的沉静。
当被问及心境变化时,这位泳池中的“前辈”微微笑道:“这一次,内心更平静了。不再像从前那样,既紧张又兴奋。”
曾经对金牌的执念,已悄然转化为一份沉甸甸的担当。
她的回归,目标明确而纯粹:“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最后一天的女子混合接力。”200米蛙泳止步半决赛后,她谈起本届赛事的目标,言语间满是谦逊与责任感:“我希望自己还能为团队再出一份力。”
她依然热爱这片泳池,只是热爱的方式变了,不再与记录的秒表赛跑。从征服,变成了享受和坚守。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写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叶诗文的坚执,恰是这英雄史诗里最温润的旁白——不似头撞南墙的决绝,倒像滴水穿石时,那寸阴若岁的低语,并非青春烈焰里的激荡,而是千帆过尽后,仍守着最初那片海的执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