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统筹推进,绘就城乡文明双向奔赴的时代画卷)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为未来五年城乡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艺精品创作繁荣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幸福感显著提升,尤其是在现代化浪潮中,数字科技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正在绘就一副城乡文明双向奔赴的时代画卷。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浙江安吉的鲁家村,村民们开始在“家庭积分榜”前讨论本月卫生评比;与此同时,北京朝阳区的某个社区里,退休教师王阿姨正为“邻里读书会”准备材料。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正涌动着一场静水流深的文明交融——当“诗与远方”的城市青年在周末涌向乡村市集寻找邻里温情时,当村庄里的老人通过智能手机与远在他乡的子女视频并熟练使用数字支付时,一幅城乡文明双向奔赴的时代画卷正在中国大地徐徐展开。
在湖南湘西,一个名为“彩虹助学”的项目让城市退休教师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不仅传授学业,更传递价值观念;在江苏苏州,农村“文明积分”可以兑换城市博物馆门票,而城市志愿者也将文化服务送进乡村。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正在打破空间界限,形成良性循环。城市,作为创新因子的聚集地,正以其活力反哺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仅是图书馆、文化馆在乡村落地生根,更有“数字文化驿站”将云端知识送达田间,“艺术家驻村计划”激活沉睡的乡土美学。
浙江推出的“文明大脑”平台让城乡居民可以共同参与“身边好人”推荐、不文明行为曝光;全国各地开展的“云端道德讲堂”打破了物理空间限制,使优质文化资源得以共享。这些探索实践证明,数字化技术能够成为弥合城乡文明建设差距的桥梁,让城乡民众在精神家园里相遇、相知、相融。如此等等,数字化时代为城乡文明共建提供了新路径。
“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涵养“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自觉将文明内化为日常习惯,外化为社会风尚,让每一个人,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静谧田园,都能在文明的星空下,找到自己的坐标,安顿身心,昂扬前行。(作者 阚亚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