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阳性检出率上升!毒株变了,传染性更强...专家提醒:这件事抓紧做)
最近是不是明显感觉身边咳嗽、发烧的人越来越多?
![]()
这不是错觉!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消息,当前我国总体流感属于上升阶段,23个省份处于中流行水平,其他省份处于低流行水平。
本次流行季前期将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流行,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不同型别和亚型在各地区的比例会有所不同,仍为季节性流行水平,流行强度近期还将进一步上升。
上海目前的情况如何呢?
记者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获悉本周监测到的流感阳性检出率在15%左右。
![]()
为了方便有症状的患儿早诊早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启用“上门检测”服务。
一早,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互联网医院医生已经开始线上接单。患儿家长在手机上打开服务号,点击“线上复诊”、挂号“普通儿内科”,就能进入和医生对话的界面。
![]()
在了解基础情况后,医生会为患儿线上开具“检查检验单”。先前已开通“医疗付费一件事”的家长,直接能够在线医保支付。之后,会有第三方机构的护士根据地址上门采样。
![]()
秋冬季各种呼吸道病原并存,医院目前最常用的线上检测项目,是“上呼吸道6项病原体核酸检测”和血常规。一次采样能同时精准检测甲乙流、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以及新冠感染。
![]()
样品送到医院后,2到3个小时出结果。随后,家长可以继续进入互联网医院,由医生进一步诊断并开具处方。家长可以选择线下医院拿药或者配送到家。如果病情没有好转或者有加重情况,凭借线上就诊记录,孩子线下也能快速就医。
![]()
医院介绍,目前日均甲乙流送检样本在200个左右,10月底阳性检出率在10%左右,本周略有上升,在15%到20%。
毒株与去年不同
传染性更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毒株类型和去年不同。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流感强势毒株为甲型H3N2,占比超过95%。与去年流行的甲型H1N1相比,感染H3N2后症状有明显区别吗?
![]()
流感监测周报截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对记者表示,在症状上,甲型H1N1和甲型H3N2并无明显差异,都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乏力、头痛。但相比H1N1,H3N2有着更强的传染性和传播速度。
由于毒株变化,大众对H3N2的免疫力会更低一些,感染率可能会增加。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感觉不到差异。”李侗曾强调,“老年人和儿童出现高热会更常见一些。此外,还有一些报道认为,H3N2的感染者出现肺炎、心肌炎等合并症的风险可能会高一些,需要重视。”
![]()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并不代表疫苗没用,主要原因↓
抗体产生需要时间:接种疫苗后,身体需要大约2-4周才能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如果在这段“空窗期”内接触了病毒,仍然可能感染;
疫苗的“匹配”问题: 流感病毒变异非常快。世界卫生组织(WHO)会提前预测下一季可能流行的毒株并用于生产疫苗。如果预测的毒株与实际流行的毒株不完全匹配,疫苗的保护效果就会打折扣,但依然能减轻病情;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不同,少数人可能产生的抗体水平不足。
打完疫苗到底能不能洗澡?
胳膊肿起来了怎么办?
在社交平台,有不少网友反映,打了疫苗之后,胳膊肿起来了。有人说,打完疫苗医生特地关照不要洗澡,是不是因为洗澡了?也有人问,之前打的是三价疫苗,今年换了四价疫苗,红肿是否与疫苗有关?
![]()
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表示接种后胳膊肿起来了(截屏)
那么,打完疫苗到底能不能洗澡?胳膊为什么会肿起来?
对此,权威机构明确表示,打完疫苗可以洗澡。只要针眼没有出血,洗澡没有问题。而“胳膊肿起来”属于常见的接种后轻微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不用特别担心。市民打完疫苗后,注意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清淡饮食、多喝水、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即可。
可以洗澡,但避免揉搓
“接种后可以洗澡”是上海疾控给出的明确意见。上海疾控表示,接种注射型的疫苗是通过注射器将疫苗液注入皮内、皮下或肌肉组织中。这个过程本质上和在医院打针是一样,只不过前者注入的是疫苗,后者注入的是药物。打针的过程虽然会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微小的创口,但几乎不会存在感染风险。
这是因为符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标准的一次性注射器在有效期内均是无菌状态,能够确保其对人体组织无不良反应。同时,疫苗接种注射器的针头直径非常小,一般是0.5毫米到0.6毫米,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用疫苗,注射造成的“创口”都非常小,针拔出后“创口”很快就会被周围组织或渗血渗液凝结封堵。因此,接种疫苗后,用棉签适当按压,针眼止血后就不需要再作消毒等处理。
所以,只要接种时进行了皮肤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开了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注射后针眼引起细菌感染的机会微乎其微。
那么,为什么不少医护人员会提醒接种者当天不要洗澡并且清淡饮食呢?
原因之一是
洗澡时容易揉搓到接种部位,可能破坏局部组织,从而引发红肿、疼痛等症状。
而辛辣、油腻等重口味食物可能刺激肠胃,部分人群在接种疫苗后会有轻微的乏力、恶心等反应,“重口味”容易叠加不适。过于油腻或高糖的饮食还会增加身体代谢负担,可能间接影响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应答效率。加上少数人群可能对辛辣、海鲜等食物过敏,接种后身体处于免疫激活状态,过敏反应风险会升高。
所以,接种门诊医护人员的提醒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尽可能降低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有肿块别担心,
更要关注严重不良反应
那么,部分网友反映的胳膊酸痛、局部出现肿块又是怎么回事呢?
上海疾控也进行了解释:
接种疫苗后注射部位出现的红肿、疼痛、硬结,不是注射器引起的接种部位感染,而是疫苗本身的成分刺激导致的局部炎症,属于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无需作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
。
为了增强疫苗的效果,很多疫苗会添加吸附剂,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好的免疫反应。但由于吸附剂被机体吸收较慢,在接种部位存留时间较久,容易导致持续炎症,进而形成局部硬结。
当然,不是所有的红肿都能置之不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疾控中心的分类,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其中,
低烧(<38.5℃)、局部红肿(直径<5cm)、短暂乏力等,都属于一般的不良反应,无需特殊处理
。
需要警惕的是严重不良反应,包括高热(>39℃)持续不退;接种部位红肿扩散或持续超过3天;异常疲倦或精神萎靡;呼吸困难、胸闷或喉咙肿胀;全身性皮疹或出血点;严重呕吐或腹泻导致脱水等
。一旦出现这些严重的不良反应症状,应当及时就医。
不过,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很低,通常注意两点即可:
其一,
30分钟留观
。千万不要觉得“打完没事”,就急匆匆地离开接种门诊。
留观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接种后出现的急性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接种者可立刻得到医疗机构的及时治疗。
其二,
保持注射部位清洁,避免用手触摸或揉搓接种部位,防止感染
。如果注射部位出现轻微红肿、疼痛,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如果局部反应相对较重,可以用干净的毛巾在患处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减轻疼痛。
来源:上观新闻、新闻坊、央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