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奋进内蒙古·发展有底气 | 让好生态成为兴安盟最耀眼的金字招牌)
编者按:从巍峨山脉到广袤草原,从葱郁森林到沃野良田,从清澈湖泊到连绵沙海,辽阔而充满活力的内蒙古大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发展共识与进取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现推出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奋进内蒙古 发展有底气》,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内蒙古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中闯新路、挑大梁、当先锋的干事创业精神,彰显内蒙古锚定“十五五”、奋进谱新篇的强大底气与坚定信心。
央广网兴安11月13日消息 “每年夏秋时节,我都有不少外地朋友来兴安盟旅游。每当我带他们走进大兴安岭深处,他们无不为这里的美景所震撼。”家住兴安盟科右前旗的朵兰,每当向人介绍起家乡风光,嘴角总会不自觉扬起笑意。
的确,如今的兴安盟配得上这份骄傲。在这片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是草原,1/3是森林,1/10是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发展,这里已成为我国东北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服务区。
良好的生态,让兴安盟人民生活环境更加宜居,也给了当地发展绿色产业的底气。“十四五”以来,兴安盟牢牢把握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绿色化、生态价值化、城乡一体化,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绿染山河,厚植生态底色
晨光映照下,兴安盟科右中旗额仑草原自然公园连绵起伏。曾经黄沙弥漫的沙地,如今已披上了绿装。
“2019年调查时,这里沙化面积高达498万亩。近几年通过‘三北’工程和‘蚂蚁森林’项目的持续推进,治理成效非常明显。”科右中旗额仑草原自然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罗春梅介绍说,“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原则,主要栽种了山杏。目前,这些树木长势很好,生态效果特别明显。”
2025年8月拍摄的兴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镇蚂蚁森林项目区(央广网发 王昊宇 摄)
近年来,兴安盟统筹实施“三北”防护林、科尔沁沙地治理、林长制等重点工作,创新运用“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重”的治理模式,历史性达成“全域无黄”,全盟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累计超过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4%。
“十四五”期间,全盟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7.5%左右,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高于全区30个百分点,建成义务植树基地20余个,通过“互联网+”模式带动超20万人次植树1182万株,创建3个自治区森林城市、365个自治区森林乡村示范村,乡村绿化覆盖率高达43%。
生态的修复,也让群众成为受益者。公园周边苏木嘎查的农牧民被吸纳为生态护林员、林木养护工,既增收致富,又守护绿水青山。在兴安盟,生态治理不再是“攻坚战”,而是一场“持久战”。这场绿色接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北疆的面貌。
绿富并进,升级绿色产业
“今年的兴安好物电商直播大赛走进我们五岔沟镇,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产品特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活力。”
在兴安盟五岔沟镇食用菌养殖园区,直播灯光亮起,兴安盟五岔沟镇宣传委员郭丽欣正面向镜头,娓娓讲述“兴安好物”的故事。
阿尔山市五岔沟镇电商直播特色农产品(央广网发 王佑凯 摄)
2025年兴安好物电商直播大赛自7月启动以来,已走进全盟6个旗县市,吸引上百名本土选手参与,开展数十场专题直播,累计观看量超千万人次。活动不仅是电商竞技,更是培育本土人才、推动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郭丽欣说:“我们希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代训’,培养一批懂产品、会传播、有情怀的‘带货先锋’,让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农牧民都能借助直播实现增收致富。”
兴安盟依托这一平台,进一步擦亮“源在兴安”品牌,让绿色农畜产品、非遗手作、草原文旅资源从田间地头直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和心头。
航拍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稻谷景区(央广网发 王佑凯 摄)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推动农畜产品上行、品牌培育、电商赋能,粮食平均单产较“十三五”期末提高29.06公斤,实施农牧业科技项目106个,建设17个自治区级以上科创平台,培育全盟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50家,塑强20个企业品牌和30个产品品牌,各类品牌数量较“十三五”期末平均增长290%。
在产业端,良种肉牛、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等现代农牧业体系持续完善,绿色畜牧业、草原旅游业、特色加工业协同发展。数字化、品牌化、全产业链正成为兴安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绿意融心,生态惠民共富
10月1日清晨,阿尔山边境线上寒意袭人。68岁的王玉发,轻抚胸前的党徽,动作缓慢而庄重。嘹亮的国歌声在空旷草原上回荡,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晨曦一同照亮边境线。
王玉发是兴安盟阿尔山边境管理大队的一名护边员。23年来,他坚守在这条25.928公里的中蒙边境线上,被称为“活地图”。他巡过3万多公里路,修补铁丝网上百次,救助迷路群众70余人。如今,在他的感召下,已有13名群众自愿加入护边员队伍,共同守护这片绿色国土。
阿尔山边境管理大队护边员王玉发(右三)和民警们巡护边境线(央广网发 王佑凯 摄)
生态保护,不仅是自然的守护,也是精神的传承。护林员、治沙工、导游等岗位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封山育林,放下斧头干导游。”阿尔山市导游朱峰笑着说,“现在生态保护得特别好,公路边上都能看到成群的狍子,‘棒打狍子瓢有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老话,快要变成现实了。”
如今的兴安盟,生态岗位让农牧民吃上“绿色饭”,直播电商让“兴安好物”走出草原,绿色旅游让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绿色,正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新底色。
航拍阿尔山哈拉哈河(央广网发 张雷 摄)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自治区旅游度假区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品牌100余个。2024年,全盟接待国内游客2266.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2.52亿元,与“十三五”末相比,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增长一倍以上,创历史性新高。A级景区数量增长263%,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增长800%,星级旅游饭店数量增长62.9%,旅行社数量增长55.6%。
从额仑草原的山杏林,到五岔沟的直播间;从阿尔山边境线的巡边足迹,到草原风光里的新能源矩阵……“十四五”期间,兴安盟以生态优先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版图。
“十四五”收官之年,这份答卷既有数据的厚度,也有人民的温度;既有政策的高度,也有生态的深度。展望“十五五”,兴安盟将继续让绿色成为最动人的底色,让“兴安岭上兴安盟”的“金字招牌”传播更远、擦得更亮。
策划:宋浩
统筹:田凤元
记者:李春雪
配音:杜冯宇
视频:王佑凯 包宝音德力格尔
素材支持:兴安盟委宣传部 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科右中旗融媒体中心 阿尔山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