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疆大地书写“两山”答卷)
从宁城酵素苹果园的沃土重生,到翁牛特旗沙地的“点沙成金”,再到马鞍山林场的林海绵延,这片兼具“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元生态的土地,正以鲜活的实践诠释“两山”理念的深层逻辑,更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在北疆大地落地生根。
沃土重生:从“化学依赖”到“循环共生”,解锁产业生态化密码
在宁城县小城子镇的酵素苹果园,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土壤里蚯蚓穿梭的身影,成为“健康土壤托举富饶生命”的生动注脚。记者看到,这里曾面临传统种植中化肥农药透支土壤活力的困境,如今通过“落果+红糖+废弃蔬菜”制作酵素肥、“松树腐殖土+麦麸”培育土著菌种,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年处理5000吨废弃物的同时,化肥农药使用率降低80%,苹果糖度提升1~2个百分点。“这是‘以果养果’的有机循环,更是‘产业生态化’的精准实践。”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樊良树的评价,点出了其核心价值:当产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土壤修复与品质提升便形成正向循环。
科研力量的注入让这份“生态答卷”更具厚度。“农博士工作站”联合高校攻关着色率难题,“防虫酵素”以大蒜、魔鬼椒为原料构建绿色防线,甚至“5%带虫眼苹果”成为消费者认可的“天然认证”。这种“接受不完美”的生态智慧,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酵素苹果拿下“有机+绿色食品A级”双认证,每公斤售价20元,亩均收入比普通苹果高2-3倍。从修复一方土壤到带动4500人就业、户均年增收2.5万元,宁城的实践印证了“两山”理念的底层逻辑——生态优势是产业升级的起点,而非制约。
沙地掘金:从“沙进人退”到“沙绿民富”,平衡生态容量与发展强度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的沙海中,一条银线般的公路于 2024 年冲破沙海阻隔 —— 这便是连接白音胡交嘎查(巴彦呼交嘎查)与乌丹镇其甘嘎查的其白线穿沙公路。15 公里的路程,不仅是通行的捷径,更串联起内蒙古 “三北” 工程建设中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的生动实践。公路两侧,总投资 5000 万元的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同步推进,3.7 万亩工程固沙筑牢沙海 “防火墙”,3.7 万亩人工造林播撒绿色希望,曾经的流动沙地正逐步化作稳固的生态屏障。记者了解到,穿沙公路“以工代赈” 模式,将 0.67 万亩沙地治理与群众增收紧密结合,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农村低收入群体就近务工,为 100 余名群众带来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人均年增收超 9000 元;同时为嘎查村集体经济注入 12 万元活力,实现了 “治沙有成效、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益” 的三重效益。
翁牛特旗布日敦嘎查的沙丘上,也同样谱写着“沙湖掘金”的生态故事。560头骆驼的“总量红线”格外醒目。这个曾“风吹沙子跑”的贫瘠之地,如今通过合作社模式,将土地入股与骆驼养殖、沙漠旅游结合,走出了“沙湖掘金”的新路。“每户最多7头骆驼,UTV沙滩车按‘2辆两座+2辆四座’配置”,这种看似严格的限制,实则是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杨朝霞所说的“生态承载力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精准匹配”——沙漠生态脆弱,超过阈值的破坏不可逆,而科学管控让“开发—保护—再开发”的良性循环成为可能。
数字化赋能让生态管控更高效,每头骆驼脖子上的GPS定位,既降低了管理成本,也确保了养殖不越“生态红线”;透明的收益分配机制则让生态红利惠及全民——盈利中15%用于基础设施与土地养护,85%按人头分红,村民吴海元告诉记者,一家四口年净收入达50万元,日子有奔头了。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白志军评价:“这里没有因保护而停滞发展,反而通过绿色转型实现了局部与全局、生态与经济的共赢。”从“靠天养畜”到“生态旅游”,布日敦嘎查证明:沙漠不是“负担”,而是需科学开发的“潜力股”,只要守住生态底线,贫瘠沙地也能变成“聚宝盆”。
林海富民:从“单一护林”到“多元增值”,激活生态产业化潜能
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的林海间,三代林业人用“人背肩扛运苗木”的坚守,将有林面积从4.2万亩扩至1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5.7%。如今,这里不仅有“人防+物防+技防+群防”的立体化防火体系守护绿水青山,更有林下经济让“靠山吃山”有了新内涵——100亩示范基地里,木耳亩利润超5000元;全旗构建“西部林菌、东部林药、南部林果、北部林禽”格局,7万亩中药材、12.5万亩经济林带动2万余人增收,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
“以前守着林子只能护林,现在靠林子能赚钱!”林场职工刘永志的感慨,道出了“生态产业化”的精髓。森林康养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冷文涛表示:“森林研学、康养这类产业,前提是保护生态,结果是优化生态,实现了‘保护与利用协同’。”在马鞍山,中药材仿野生种植不仅未破坏林地,反而减少了林下可燃物堆积;“五险二金”的保障、土房变楼房的变迁,更让“绿水青山就是子孙后代的绿色银行”从理念变为现实。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晓青认为:“生态文明最终要聚焦人的现代化”,马鞍山的实践正是如此——生态保护为了人,产业发展依靠人,最终的成果惠及人。
理论回响:赤峰实践的“两山”启示与时代价值
纵观赤峰的生态实践,从酵素苹果的“土壤修复”到沙地旅游的“容量管控”,再到林海经济的“多元增值”,其核心始终围绕“如何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成就”。中国治沙学会副会长胡培兴提到的“循环经济”理念,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宁城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布日敦嘎查的生态收益反哺、马鞍山的林下资源增值,都是“物质循环再生、社会协调共生”的鲜活案例。
这些实践也为“两山”理念的学理化阐释提供了生动样本。专家研讨会上,杨朝霞强调的“总量控制”,为平衡生态与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樊良树提出的赤峰地理多样性契合“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凸显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光明日报社科技部副主任、高级记者张蕾建议的“打造典型案例、布局碳市场”,提出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思路。
北疆的秋风中,宁城的苹果、布日敦的骆驼、马鞍山的林海,共同书写着一份厚重的“两山”答卷。这份答卷证明:“两山”理念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于土壤、沙地、林海中的具体路径——它要求我们既敬畏自然,又主动作为;既守护生态红线,又激活产业潜能;既着眼当下增收,又谋划长远发展。
[ 责编:张梦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