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报时评丨为教师减负,既要具体切实,更要抓铁有痕)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11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简称“减负八条”),提出了8条措施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其中,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等非教育教学任务等规定,备受网友们的关注。
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一些部门把相关的任务摊派给学校,学校再将其摊派给一线教师,由教师参与并完成这些本在教学以外的工作。而且,这些任务大多直接与教师的考评结果挂钩,教师往往没有说“不”的权利。于是,安全检查、防火防汛、评比考核、转发新闻、社会调查……越来越多的杂事进入了校园,教师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总的来看,教师负担过重的难题,是内外两面造成的。在校园内部,校内检查、打卡投票、痕迹管理、点赞好评等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异化成了“开不完的会”“停不下来的检查”“拍不完的工作照”“谈不完的话”,而这些对于教学实践、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助益。而在校园外部,压力也在不断涌来。由于很多社会事务一层一层向下安排,教师作为这一条线里的“行政终端”,自然也就成了最终的执行者和压力的承担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接待考核……当这些事务变得频繁,教师的工作也就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初衷。
其实,自2019年开始,教师减负的相关政策便没有中断过。2019年,《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2022年《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要求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的趋势。2024年以来,国家及地方教育部门更是持续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专项整治行动。一路走来,此次的“减负八条”,在以往政策基础上更进一步,具体、切实。
具体切实指的是用真功夫、下大力、精准治理教师减负难题。比如省级“白名单”事务总量控制在10项以内、每学期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用可量化的评判标准,有针对性地给学校“扎紧篱笆”。再比如,政务应用程序禁止设置强制打卡、积分排名等功能,禁止打卡留痕等方式验收活动,不得将参与情况与评优挂钩,从根源上缓解了社会事务对教师教学的侵扰,直击痛点,也更有力度。
然而,减负的成效究竟好不好,还需要看落实。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和劲头抓落实。这就需要实实在在地从行动上拿出方法。从此次的“减负八条”来看,要求各地建立教师减负监测点和反馈举报渠道,联合纪检监察部门督查,对执行不力地区约谈通报、严肃追责。这些举措从外部建立起来了立体的监督机制,用制度的刚性斩断了负担传导的链条。
回头看看为教师减负的这几年,不断用力、持续精进的减负政策,透露出国家“让教师回归讲台”的决心。而网友、家长们的一片叫好声也显露出落实“教师减负”已成为社会各方的期待。我们希望真真切切的“减负八条”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实下去,让教师能够轻装上阵,回归育人的本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