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巢湖鸭“游”进国家级保护名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940号公告,巢湖鸭被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这是目前我省唯一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鸭品种,也是继皖西白鹅之后我省第二个水禽国保品种。该品种的成功入选,为巢湖鸭又“火起来”提振了发展信心,更为合肥乡村振兴带来源头活水。
巢湖鸭俗称巢湖麻鸭,原产地为合肥市庐江县、巢湖市,中心产区为庐江县,是当地劳动人民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质中型蛋肉兼用型鸭种,体型外貌特征与其它鸭种有明显区别,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生产性能优异等显著特点。巢湖鸭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传统“庐州烤鸭”、“无为熏鸭”的主要原料,产品曾远销南京、上海及周边省市,在国内颇具盛名,火遍大江南北,极具保护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
据《安徽畜禽遗传资源志》,明朝嘉靖《庐江志·货殖篇》等对巢湖鸭均有记载,1989年被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11年被收录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2004年、2020年和2021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09年、2016年和2023年被列入《安徽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近年来,受引进外来鸭种等冲击,巢湖鸭饲养量急剧下滑,1982年产区饲养量约500万只,2007年饲养量约200万只,2021年群体数量为11.5万只。鉴于此现状,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一直高度重视,不断大力支持巢湖鸭的保护利用,先后在庐江县和肥西县各建设1家省级保种场,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行“公司+农户”发展模式,饲养群体规模逐年回升,产品重新打开周边市场。目前巢湖鸭在庐江县、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等地的年饲养规模已恢复到约60万只,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时光回溯至2008年,庐江县在同大镇成立巢湖麻鸭原种保护站,划定保种单位,建立原种保种场,为这一珍贵鸭种筑起了“避风港”。2020年,在省农业农村厅、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庐江县农业农村局成立技术专家组,辗转多地调研,在泥河镇政府的全力配合下,将保种的“火炬”传递至位于泥河镇的安徽省沙湖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沙湖牧业”)。
“从‘省级保护’到‘国家级保护’,这不仅是级别的提升,更是对我们多年保种工作的最高认可。看到巢湖鸭的种群从最初的千余只繁衍至全县约13万只的规模,我们坚持几十年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庐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在沙湖牧业的保种场内,保护核心群存栏种公鸭80只、种母鸭800只,80个家系,选育后备种鸭约5000只。传统的鸭棚变身“数字公寓”,智能饲喂系统精准投喂,温湿度传感设备自动调节环境,体重动态采集系统实时监控生长状况……通过智慧大数据平台,技术人员在手机APP上就能实现远程管理。“通过对保种场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升级,实现了对鸭群生长环境的全流程精准管控,显著提升了保种和养殖效率”。企业负责人许章四介绍。
线下养得好,线上卖得火。沙湖牧业注册了“庐州沙湖”“庐州麻”等品牌,开发出咸鸭蛋、双黄蛋、咸鸭、鸭蛋挂面等系列产品,并搭上了网络直播的快车。“今年光是鸭苗就卖了50多万只,产品卖到了马鞍山、南京等地”。4位主播在直播间热情推介,让乡间美味游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活起来”到又“火起来”,巢湖鸭的保护离不开科技“智囊团”的支撑。省、市、县建立专家负责制,合肥市农业农村局指导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携手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为巢湖鸭的保种、选育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护航。
产业兴了,乡村也就活了。沙湖牧业通过“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400余户农户从事巢湖鸭养殖,形成了从保种、孵化、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目前,企业固定用工10多人,高峰期能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在保种场工作的八里村村民许付笑着说:“在这儿干活离家近,收入稳定,还能学到科学的养殖技术,挺好!”(记者彭旖旎 通讯员 程定文、刘文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