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村”潮澎湃处振兴谱新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灵魂。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首次发布《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活动类型多达24种,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一系列“村字号”根植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乡村成为“诗和远方”,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与活力。
“村字号”,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村字号”结合地方特色,突破时空与地域,实现本地化生长,直接转化为“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现实效益。据统计,“十四五”时期,“村字号”带来的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实现从短期流量红利到长效经济增长的跨越。网络浏览量破10万次的“村字号”累计实现经济效益436.1亿元,其中,2025年“村字号”预计实现经济效益142.8亿元,较2021年增长58倍。贵州台江台盘村在村BA爆火后,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曾经偏远的小村庄,如今,出村10分钟就能上高速,20多分钟就能坐上高铁。
“村字号”,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农民创、农民演、农民享,这种内生性的文化力量,是乡村最为深厚的软实力,是有故事、有温度、有吸引力的精神家园,为留住人、吸引人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更重要的是,“村字号”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由“静默存在”到“动态传承”的巨大转变。比如“村歌”的传唱,不再是对城市流行文化的简单模仿,而是挖掘本土故事、抒发乡土情怀的深情表达;比如“村晚”的舞台,也不再是专业院团的专利,而是村民们展示才艺、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狂欢。这些活动,让沉淀于乡土的民俗、非遗、历史记忆被重新激活、焕发生机。村民在创作与表演中,找到了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建了属于自己社区的文化自信。
“村字号”探索乡村建设治理新模式。乡村文化振兴,不止是一间精美的书屋,一群致富的农民,一座振兴的村庄,不止是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它还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价值观念相互影响的生动体现,是一场生动的基层民主实践和治理。2024年,农民参与文体活动比例达到73.0%。这也是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是乡村“精气神”的振兴。当乡村既能安放身体,也能安放灵魂;既有热闹的赛事,也有宁静的咖啡香;既有传统的根脉,也有现代的活力,这样的乡村,才能真正拥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在时代的洪流中行稳致远。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天,大国“三农”不断奏响华章,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在广袤大地铺展。明天,越来越多“村字号”将精彩涌现,在锦绣山河间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新画卷。(作者 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