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键词读懂“十五五”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生产生活 乌镇峰会勾勒“AI+”未来图景)
央广网嘉兴11月9日消息(记者 万玉航)戴上一副小小的AI眼镜,就仿佛拥有了一个可以“边走、边看、边听、边问”的“智能导游”。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智能体“桐小乌”让记者感受到了全新的游览体验。
今年的乌镇峰会,人工智能“味儿”更浓。从“懂你意思”的智能网联汽车,到“护你健康”的智能问诊终端;从可以学你表情的“仿生机器人”,到能和你玩“猜拳”的机器人灵巧手.....“十五五”时期,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深度融入生产生活,“AI+”的未来图景越来越真实可感。
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2025年,我国深度求索、阿里分别推出DeepSeek R1和千问3(Qwen3)国产推理大模型,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界掀起一股“中国浪潮”,给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占比达60%。“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算力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大模型从‘重训练’向‘重推理’,通过强化学习和知识蒸馏技术,推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多模态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副院长白江表示。
AI成为产业变革核心力量
在2025年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AI+”的“C位出圈”正体现在与千行百业的融合中。
例如,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物理世界大模型等技术持续进化,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各行业领域,在工业制造、物流、医疗、养老等领域应用加速突破。中国的企业研发的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可与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
在博览会现场,国家电网的智能巡逻机器人正展示着巡检的“硬实力”,工作人员边操作边讲解:“这是电网的‘AI 巡检员’,它能通过机器人顶部红外摄像头3秒就锁定裂纹,后台立刻弹出预警提示,让巡检从‘人找隐患’变成‘隐患找人’。”
当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场景落地应用,加速与制造业、服务业等千行百业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技术新应用 谱写美好生活
新技术新应用,同样也在改写普通人的生活。强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璧丞在乌镇峰会的主论坛上表示,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神经调控,让自闭症孩子开口说话;想要成功减肥,也可以通过神经调控对食欲产生抑制。“脑接口现在被誉为是有可能去根治阿尔兹海默等脑疾病的下一代交互技术,我们正在抓紧研究突破相关的难题。”韩璧丞说。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时代交汇点,“人工智能+”正以其澎湃的革新动能与无限潜能,为我们勾勒未来社会的崭新画卷。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融入千行百业、渗透生产生活,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温暖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正在开启。
从智慧工厂的精准运行到人机协同的无限创造,从个性化医疗的精准施治到智慧城市的敏捷治理,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提升生活品质、破解复杂难题的新引擎。它不仅是技术革命的先锋,更是普惠共享的桥梁,让发展的成果更公平、更便捷地惠及每一个人。一幅以智慧为底色、以创新为笔墨、以人民幸福为依归的美好未来图景,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