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蓝色纽带”:以环境行动激发社会融合——第二届社会发展世界峰会官方边会探讨净滩行动驱动跨领域变革)

在联合国主办的第二届社会发展世界峰会于2025年11月4-6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之际,主题为“蓝色纽带:净滩行动驱动全球社会融合与跨领域变革”的峰会线上边会于2025年11月5日成功举行。本次边会作为峰会框架下的重要环节,呼应峰会核心议程与《多哈政治宣言》精神,聚焦环境行动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动,提出以青年主导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行动实现环境治理(E)与社会包容(S)同频共振的实践方案。
本届峰会汇聚了30余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00余位部长级代表,旨在总结自1995年哥本哈根首届社会发展世界峰会以来的全球进展,制定推进社会发展的未来路线图,加快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本场边会由天津生态城绿色之友生态文化促进会、策马集团主办,以“蓝色纽带”为切入点,围绕消除贫困、促进就业、建设包容社会三大目标,探讨公众行动如何与全球治理形成共振。
开场致辞:ESG是一体化治理体系
策马集团创始人唐兴在开场致辞中指出,ESG是一套相互支撑的一体化治理体系:环境(E)提供生态与资源安全的底座,社会(S)塑造参与与公平的社会结构,治理(G)则以规则与信任保障执行与协同。净滩行动虽属环境实践,但其组织与协作过程能促成群体互信与归属感,进而实现“以E激活S”,并在规范化数据采集与社区共治机制的支撑下沉淀为治理能力。他主张将蓝色经济的就业质量、公共健康与价值分配,统筹纳入SDG 14“水下生物”的综合治理框架,推动系统性、可持续的转型与发展。

主旨发言:AI媒介素养×真实在场× ESG人才培养
世界卫生组织(WHO)前发言人Margaret Harris围绕“AI时代的媒介与信息素养”指出,错误信息已呈“风暴化”扩散,唯一有效的应对是持续、快速、高频地发布权威内容与事实核查。她强调,应对AI保持“健康怀疑”,以高质量信息“喂养”机器,才能提升其输出内容的可信度。她进一步指出,情绪化叙事常凌驾于事实,公共机构与媒体必须“先发制人”,将科学证据更快、更有效地传达给公众。

广东省商业联合会ESG服务中心副主任赵玉琪强调,在国际合作与ESG推进中,面对面的实地交流不可或缺。她指出:"工具代替不了当面沟通,信息代替不了亲身经历,线上交流代替不了线下见面。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关系的积累——从初次见面,到反复互动,再到被证明可靠。只有实地在场,才能看到屏幕背后的复杂现实。"她强调,ESG体系中的"S"(社会维度)基于人与人的真实联结,跨文化理解与伙伴关系绝非仅靠屏幕就能建立。

策马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天外策马ESG产业学院副理事长郭艳卿结合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指出,净滩将抽象议题转化为“可触摸的课堂”,在项目化学习中自然融入海洋生态、循环经济、材料科学与公共政策,进而培养学生的管理协作与社会创新能力。她举例说明,由高校与机构联合开展的全国性净滩行动曾获部委层面认可,体现出标准化数据采集与跨界协作对政策转化与人才培养的双向价值。

青年创新圆桌:青年叙事×去他者化×治理乘数
贵州省魁龙国学文化研究院国际文化交流部副部长陈薇薇以“水文化×教育×ESG”为主题,分享了贵州在“海绵校园”、多语课程群与清洁能源实训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提出以“水”为纽带,融合非遗活化、跨境水资源合作与青年科普竞赛,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生态同步升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郭苓歆从影像叙事与“他者化”批判出发,指出全球可持续叙事中存在结构性不平等——谁定义“可持续”,谁就掌握资源配置与制度设计的话语权。她主张从“被治理”转向“共治理”,以协商、共建、共享替代单向度的慈善式动员。

策马集团媒介与信息素养中心主任、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前官员陈玉洁提出“治理乘数效应”理念,指出净滩等基层行动可通过社会动员的涟漪效应、数据驱动的政策转化与制度嵌入,催生蓝色金融、企业源头减塑与循环经济的系统性变革。她建议以标准化数据采集与多方协作,将微观公民行动转化为宏观治理成果。

特别主题:青年与ESG行动
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青年代表分享了他们在ESG与全球治理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四川外国语大学策马ESG全球治理人才产业学院硕士生张怡为青年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了一个由“三大支柱”支撑的模型:数据治理为精准决策奠定根基;国别与区域研究为跨文化协作提供语境,破解在地化实践的密码;跨学科ESG教育则整合知识框架,为系统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最终,这三者合力锻造出青年独有的“多语+数据+ESG”综合竞争力。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董航将“蓝色纽带”阐释为“连接人、知识与共同未来的线索”,强调跨学科协作与“将同理转化为影响”的行动训练,推动青年在真实场景中实现知识向行动的转化。

四川外国语大学策马ESG全球治理人才产业学院本科生邱灿国深耕“红树林水质监测+双语账册”田野实践,提出“微小行动亦能激荡全球回响”的洞见——通过挖掘地方实践样本、强化跨语言阐释,可让个体行动与国际需求实现精准高效对接。

四川外国语大学策马ESG全球治理人才产业学院本科生吴静怡介绍了“青年×ESG”校园实践项目。该项目通过多语种志愿翻译为国际环保组织传递海洋保护知识,借助AI技术精准识别社交媒体上的环境类虚假信息,开展区域河流微塑料监测行动并持续三年将成果纳入地方环保框架,还运用区块链技术溯源塑料污染并联合企业开发循环经济方案,全方位展现了“环保×科技×商业”的协同创新模式。

四川外国语大学策马ESG全球治理人才产业学院本科生陈思蓉提出青年应成为数据驱动者、蓝色纽带编织者与跨部门合作桥梁构建者,其倡议旨在将海滩、河流清理行动转化为系统性变革,推动包括重庆在内的内陆城市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全场会议由祁芊芊担任主持。

会议共识与全球呼应
与会嘉宾与青年代表形成三项共识,与《多哈政治宣言》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强调的“人民计划”形成深度呼应:
1. 重视“E”向“S”转化的势能:以净滩等高触达、易参与的项目为先导,构筑信任与社会归属,进而承接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深层社会议题。
2. 在真实场域中培养全球治理人才:以“真实在场”补足虚拟信息的局限,将跨文化信任与复杂性理解纳入人才培养与企业国际化的核心能力。
3. 以数据推动行动向政策跃升:通过标准化采样与开放数据,支撑证据驱动的法规制定、蓝色金融与产业升级,释放“治理乘数效应”。
结语:共筑“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蓝色未来
本场边会立足于第二届社会发展世界峰会的全球议程,以“蓝色纽带”为媒介,将地方行动、青年创新与全球治理紧密相连。正如古特雷斯秘书长所强调——“真正的社会发展并非少数人的繁荣,而是为多数人创造机遇”,本次会议正是这一理念的微观实践:让净滩行动不再仅是环保行动,而成为推动社会融合、信任构建与系统转型的蓝色纽带,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复杂背景下,为“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承诺注入青年智慧与跨界动能。

四川外国语大学策马ESG全球治理人才产业学院师生集体收看本场会议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