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彩云网评:趁喜“打劫”该休矣)
拦婚车索财绝非闹着玩,更不可能“法不责众”,一旦越过边界,无论参与者借何种名目,都必然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微博网页版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近日,河北一对新人的婚车遭遇拦截,对方索要“喜钱”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据当事婚车车队司机透露,拦车者提出两种要求:要么支付50条普通香烟,要么支付10条高档香烟,否则便不让婚车通行,双方为此僵持约一个小时。新人考虑到婚礼行程安排紧凑,不愿在大喜之日过多纠缠,最终决定弃车离开。
婚俗中的“讨喜”,本是邻里亲友间基于自愿的善意互动,承载着对新人的祝福与美好期许。向新人讨一颗喜糖、一个小红包,或是说几句吉祥话,核心是图个热闹与喜庆,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但河北这起拦婚车索烟事件,显然已突破民俗的边界。50条普通香烟或10条高档香烟,价值动辄数千元,绝非小额“喜钱”所能比拟;而“不给就不让走”的行为,更完全违背“讨喜”的自愿原则。当祝福异化为要挟,不仅污染了纯净的婚俗文化,更侵蚀了公序良俗,让本该充满喜悦的婚礼蒙上阴影。
从更深层次来看,拦车索财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绝非“习俗”二字所能掩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注:原文罚款金额表述有误,此处按法律条文修正)。拦车者以阻碍通行相威胁,强行索要香烟(财物),显然符合“强拿硬要”的法律特征,已构成违法行为。此外,若索要财物的数额达到当地“数额较大”标准,还可能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敲诈勒索罪。此前已有多起类似案例可作警示:2020年,河南潢川县城区多名老人强行拦截婚车索取财物,其中一人被依法刑拘、一人被处以十五日行政拘留;2024年,河北两名男子凌晨拦下婚车,索要10条香烟,新人妥协给予2条烟后立即报警,两人因“敲诈勒索情节较轻”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可见,拦婚车索财绝非“闹着玩”,更不存在“法不责众”的情况,一旦行为越过法律边界,无论参与者借何种名目,都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既然从情理和法律层面都不允许此类行为存在,为何拦车索财现象仍频频出现?根源主要有三:其一,部分人对传统婚俗存在认知偏差,将民俗当作违法的“挡箭牌”,认为即便行为过分一些,也不会受到严肃追究;其二,不少新人及家属抱有“大喜之日不想惹麻烦”的心态,大多选择妥协。正如此次事件中,新人因怕影响婚礼进程未选择报警,这种心理恰好被不法分子捕捉,进而助长了“闹了就赚、不闹白不闹”的嚣张气焰;其三,拦车索财行为具有流动性、突发性特点,加之部分地区对此类行为的常态化执法力度不足,未能及时形成有效震慑,变相纵容了“职业拦车人”的滋生。
趁喜“打劫”不能总让新人无奈妥协,相关部门必须主动介入、切实管起来。无论是公共道路,还是酒店停车场、小区内部道路,只要发生强制拦车索财行为,执法人员都应第一时间到场处置,形成“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让违法者付出远高于非法收益的违法成本。同时,要通过社区普法讲座、短视频宣传、典型案例解读等多种形式,加强法律普及和婚俗引导,让公众清晰知晓“讨喜”与“强要”的法律边界和道德界限,从思想根源上铲除乱象滋生的土壤。此外,相关部门还应持续深化婚俗改革,积极推广简约文明的婚礼模式,引导群众自觉摒弃婚俗中的糟粕成分。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唯有以法律为坚实护盾、以文明为有力武器,坚决斩断婚俗陋习的“黑手”,才能让传统风俗回归温情本质,让每一份民俗文化都能真正传递善意与美好。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