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彩云网评:四十年“鸥”歌,一座城的生态答卷)
四十年人鸥情缘,是自然的馈赠,更是责任的召唤。从最初的相遇,到如今的双向奔赴,红嘴鸥与春城的故事仍在继续。
云南网记者 张雁群 摄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红嘴鸥与昆明的“冬日之约”从不缺席。最近,有市民发现红嘴鸥陆续进城,少数已抵达翠湖公园,吸引市民与游客前往观赏、互动。
自1985年起,每年冬季,数万只红嘴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出发,跨越山海来到昆明滇池水域越冬,直至次年3月,才陆续返回。红嘴鸥首次抵达昆明时,许多人从未见过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纷纷前往南太桥、震庄迎宾馆和得胜桥等地驻足观看。如今,这份人鸥情谊已延续四十载,红嘴鸥的数量从最初的4000多只增长到近几年的4万多只,栖息地也从滇池扩展至翠湖、大观河、盘龙江,甚至延伸到城区的河道沿线,远方的“客人”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家人”。对昆明而言,红嘴鸥已成为最动人的城市记忆,见证着春城从“候鸟驿站”到“鸟类家园”的美丽蝶变。
红嘴鸥与昆明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多年来,昆明将滇池保护治理列为“一把手”工程,累计建成环湖湿地5万余亩,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至如今的约81%;累计开展义务植树19343.7万株,全市森林面积达95.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5.27%,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全市建成各类公园(游园)超1000个,建成绿美农村公路约2936公里、绿美高速公路214.4公里、绿美廊道25.6公里……红嘴鸥数量实现几何级增长的背后,是春城对生态治理的持续投入,是对生态修复的久久为功。正是这样的绿色屏障,让昆明成为红嘴鸥的天然食物宝库与安全港湾。
四十年的“冬日之约”,不仅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更是城市精神的文化符号。从1987年昆明市红嘴鸥协会成立,到1994年昆明举办的云南省第九届运动会将红嘴鸥定为吉祥物;从专门举办“海鸥文化节”,通过各类文艺展演、志愿活动普及爱鸥护鸥知识,到2023年颁布实施《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开创国内专项保护候鸟立法的先河……如今,每年超百万人次参与观鸥护鸥活动,保护红嘴鸥已融入城市基因,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保障与自下而上的全民参与,共同构成了人鸥和谐的坚实支撑,也让昆明这座城市更具温度与活力。
红嘴鸥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观鸥旅游催生的巨大人流,有效辐射并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文创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作为昆明观鸥核心区域的西山区,已打造出一批固定观鸥点、观鸥集市,以及多条研学路线、多个乡村旅居示范点;省内外多家旅行社推出了前往昆明观鸥的旅游产品,祥鹏航空还将B7989飞机客舱打造成充满海鸥元素的特色客舱……这些创新尝试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更让红嘴鸥的价值从生态领域延伸至经济领域,催生出丰富的消费场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四十年人鸥情缘,是自然的馈赠,更是责任的召唤。从最初的相遇,到如今的双向奔赴,红嘴鸥与春城的故事仍在继续。未来,昆明若能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滇池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创新传播方式,这份跨越万里的冬日约定,必将在人们的守护与创新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让春城的生态魅力、文化活力与发展动力愈发强劲。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