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网评】中国的“APEC角色”:从规则学习者到议程引领者)
中国网特约评论员刘佳琦
2025年11月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迎来东道主交接时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于2026年11月在广东省深圳市承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深圳作为APEC中国第三城,届时将吸引世界的目光。
回顾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脉络,中国始终履行着“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的庄严承诺。
扎根亚太:依托APEC平台扩大开放,赋能发展
太平洋的涛声见证着中国与APEC携手共进的渊源。1989年,APEC在澳大利亚堪培拉诞生,为亚太合作搭建起对话平台。中国于1991年正式加入APEC,开始深度参与亚太区域合作,与APEC互相成就。在2001年上海峰会,中国初担东道主便大力推动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助力亚太合作迈上新台阶;同年12月,中国成功叩开世界贸易组织大门,加速融入全球经济;2014年,北京峰会绘就“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将区域一体化愿景转化为切实行动。伴随运作机制渐趋成熟,APEC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已完成从规则学习者、合作参与者到议程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30多年来,经济发展成就不断拉紧中国与APEC的纽带。中国 GDP跃升至全球第二,2024年突破134万亿元;APEC覆盖了21个成员经济体,贡献了全球超六成经济总量和近一半的贸易量。其中,中国作为13个APEC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APEC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截至目前,中国已与APEC中的至少七个伙伴签署双边自贸区协定。身处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中国逐步成长为推动亚太地区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
建设亚太:为APEC机制创新锚定方向,凝聚合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逆全球化浪潮,中国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坚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依托自身发展经验为APEC机制创新贡献“中国智慧”。
立足全球发展大势,优化区域合作格局。在2025年的APEC庆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基于对全球性挑战的深刻洞察,围绕构建亚太共同体提出5点建议,旗帜鲜明地主张“拉手”而非“松手”、“延链”而非“断链”,为亚太合作指明了方向。从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筑牢区域贸易基石,到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促进标准规则相融互通,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串联亚太产业链,到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拓展合作空间,中国以务实举措打破地域壁垒,推动亚太各国从零散协作向系统布局演进,构建起覆盖广泛、衔接紧密的合作网络。
聚焦地区发展机遇,构建新型伙伴关系。中国把握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创新风口,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动能。依托APEC构建更加开放融通的经济秩序,中国为各成员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创造良好的规则环境,为区域内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接轨世界经济提供有效路径。这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游戏规则”的局面,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经济体。
造福亚太:与APEC成员做大蛋糕,共享成果
作为负责任地区大国,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持续创造“亚太奇迹”造福地区人民。
不断织密的互联互通网络,使亚太各国能够在发展浪潮中同频共振。2025年恰逢《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实施十周年,中国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APEC多个成员加强对接,并以中老铁路为支点,串联中泰、中马铁路,构建泛亚铁路骨干网络,与越南“两廊一圈”、泰国“4.0”政策形成联动,以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贯通东南亚与欧洲,助力地区各国延长产业链条,共享发展机遇。
自贸区建设持续发挥示范效应,为亚太经济注入信心。2024年,中国对APEC成员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85%;截至2024年末,中国对APEC成员的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的71.9%。其中,前沿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持续提升,服务贸易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带动下,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锚和风向标。
APEC“中国年”即将开启。从上海到北京,再到深圳,中国的担当始终与亚太的发展同频共振,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包容互信、合作共赢的纽带将愈发紧密。(作者单位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和大洋洲研究所)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