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东|牢记嘱托勇创新,深化改革促发展)
碧海蓝天之间,管廊高塔耸立的万华烟台工业园,仿佛一座庞大的“钢铁森林”。但这里没有刺鼻的气味,只有高效运转的设备、整洁的装置和穿梭其间着装整齐的员工。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视察,指出万华的成功“就是走了自主创新之路”,并鼓励企业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向前。
7年多来,万华化学集团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改革创新为使命,在深蓝的经济海洋中破浪前行,现已成为全球化工行业15强的国际化巨头,用生动实践诠释了国企改革的巨大活力与创新驱动的无限可能。
自主创新:从“技不如人”到“全球首创”
走进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园林式的建筑群与纵横的管廊相映成趣,这里常被人与华为深圳园区的松山湖作对比,称为“南有松山湖,北有金山湖”。而跟华为一样,在万华,自主创新的种子深深植根、加速生长。
上世纪90年代,成立之初的万华从日本引进的MDI装置十年无法达产,连更换一个小零件都需赴日采购,动辄耗时三个月。正是从那时起,万华人意识到:真正的高科技买不来,必须自主创新。万华将“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作为研发的核心使命,重点研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急需的产品。2017年,公司要求将烟台MDI装置产能从60万吨提升至110万吨,这在国际同行看来简直是“做梦”。凭借自主创新的硬实力,万华最终在2020年成功达成目标,震惊业界。
2022年,公司自主开发的高性能聚烯烃弹性体(POE)完成中试技术开发。POE是光伏胶膜的核心原料,长期依赖进口。万华不仅攻克了技术,更快速推进产业化,其20万吨/年POE装置于2023年开工建设,并于2024年7月一次性投产成功,将有力保障我国光伏产业链安全。同年,采用自主技术的万吨级尼龙12全产业链装置完成中交,这是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同类产业链,打破了国外长达半个世纪的垄断。
如今,万华已拥有6200多项发明专利,47项技术打破国外“卡脖子”封锁。2023年,其自主研发的第七代MDI技术上线,朝着更低能耗、更高质量、更高效率迈进。2024年,又成功实现POE、柠檬醛等多种高端新材料的一次性开车成功,标志着万华正式进军新能源、营养健康等新领域。
机制改革:从“刀刃向内”到活力激发
创新之花,只能在自我改革的土壤中绽放。牢记总书记“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的指示,万华在机制体制改革上持续刀刃向内,向“深水区”迈进。
曾经的万华治理架构复杂和管理层级冗杂,导致决策效率低下。2018年,万华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被视为“不可能”的“三合一”体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此举极大地压缩了管理层级,提升了运营效率。目前,万华管理层级仅2-4级,90%以上的内部业务1-5个环节即可办结,许多审批当天就能完成,一家千亿级国企变得如臂使指般灵活高效。
改革的“手术刀”也精准挥向科研管理机制。过去,研发立项多从技术出发,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近年来,万华大力推动研发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建立了一套由业务部门参与决策并承担部分研发成本的新机制,迫使研发更贴近市场、更快产生效益。2025年,万华开启“变革年”,核心是“分灶吃饭”,将产品线与销售和利润深度捆绑,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策,进一步激发每一个细胞的活力。
全球布局:从“远东供应商”到“本土化伙伴”
成为“国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公司”,是万华的愿景。这意味着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在全球市场接受锤炼。
早在2005年,万华就在美国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2011年,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斥资12.6亿欧元收购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如今,万华在全球拥有18个分子公司和办事处,构建了遍布全球的供应链网络。2023年,其海外营收占比已高达50%。
出海并非易事。万华的成功,靠的不是低价竞争,而是极致的本土化服务和高效率响应。在美国,为了提升西部客户的交付速度,万华自建岸罐,将供应时间从本土供应商所需的10天以上缩短至2-3天。在中东,为了拿下一个冰箱厂客户,技术服务团队连续两周通宵试料,三次空运样品,最终以惊人的效率和专业精神打动客户。
支撑万华庞大全球网络的,是极致的数字化赋能。2023年,万华打造了面向客户的销售电商平台和面向供应商的采购平台,打通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了全球物流可视化。令人惊叹的是,从2015年到2024年,万华市场部在支撑集团营收从194亿元增长至超2000亿元的过程中,员工人数始终保持为195人,堪称“十倍增效”,数字化带来的运营革命功不可没。
作为国内化学行业的“优等生”,万华化学这头“大象”不仅跳起了舞,而且舞步越发轻盈敏捷。正如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所言:“大象要跳舞,首先理想高远;第二,身体苗条,机构精简;第三,关节灵活,流程高效;第四,神经发达,管理数智化。”
展望未来,万华蓬莱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已拔地而起,与烟台工业园东西呼应。万华化学这艘国企巨轮正凭借创新与改革的双引擎,以一鼓作气、一以贯之的劲头,朝着全球化工行业前三的目标奋勇前进,持续书写着国企改革创新、走向世界的生动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