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莫高窟何以璀璨千年?)
This is a modal window.
网络错误导致视频下载中途失败。
Error Code : 14
Error Type : HLS_NETWORK_ERR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广网敦煌11月1日消息(记者魏晋雪)从十六国时期到元朝,整整十个世纪的开凿与营造,在敦煌莫高窟留下了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彩塑2400余尊。它不仅是丝绸之路上文明对话的活化石,更是一部镌刻在岩壁上的千年史书。
一座石窟,何以璀璨千年?10月31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莫高窟,为这个跨越古今的命题寻找当代答案。
莫高窟一景(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公元前139年,张骞凿空西域,敦煌自此登上世界文明交汇的舞台。
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宕泉河西岸开窟修行,莫高窟由此诞生。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连续营造,千年间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作为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莫高窟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走进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中国故事”数不胜数。
敦煌艺术馆莫高窟第220窟(复制)(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的第220窟初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是敦煌少有的有明确纪年的洞窟。其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或西夏时,此窟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剥去四壁之上层壁画,初唐艺术杰作赫然重晖。
据介绍,此窟壁画,每幅皆为上乘之作,其中之维摩诘像乃人物画之精品;前来问疾于维摩之帝王、大臣,可与阎立本“帝王图”媲美。药师变中之两幅“对舞”(不少学者目之为“胡旋舞”)及其乐队,是研究乐舞的宝贵资料。
“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包括佛坛窟、禅窟、大像窟等多种形制,保存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彩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壁画和彩塑的制作手法丰富多样。”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水碧纹说。
面对自然环境侵蚀和岁月流逝的挑战,如何让千年“莫高”持续璀璨?
莫高窟一景(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1944年,常书鸿把“敦煌艺术研究所”牌子挂在莫高窟九层楼前。80年来,一代代莫高窟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潜心保护、研究、弘扬,让敦煌文物得到有效、科学地保护与治理。
“历经千余年,壁画和彩塑存在起甲、酥碱、地仗空鼓等一系列病害,如何保护好这些精美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水碧纹说,从20世纪40年代起,历经数十年的努力,敦煌研究院逐步组建了一支不断探索、创新的文物保护人才队伍。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实现了从被动抢救到科学预防,再到技术输出的跨越。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敦煌研究院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96项,攻克了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彩塑骨架替换、砂岩石窟寺防风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水碧纹说。
在数字化时代,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数字敦煌”页面截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研究,研发了一整套适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实施了“数字敦煌”项目。
记者了解到,敦煌研究院研发了我国首部集数据采集、加工、存储装备于一体的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实现了散存偏远地区文物数据的高效采集、实时检查、高质呈现、远程传输和安全存储。构建了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建设分布式存储系统和集“制度规范、硬件冗余、实时备份”于一体的多层次防护体系,实现了海量数据的高效管理和永久存储。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介绍,“截至去年底,完成了敦煌石窟300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5万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形成了超过500TB的数字化成果。”
“我们正在运用科技手段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更多人能够跨越时空,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丁晓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