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报观察丨从49.4%到59.59%,山东残疾人就业率飙升背后,藏着这些硬核操作)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稳 济南报道
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关注。
“惠及困难残疾人57.5万人、重度残疾人135.1万人”“全省残疾人就业率从49.4%提高到59.59%。”“992.6万人次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10月30日,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邹斌芳在发布会上列出的一组数据,勾勒出“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向着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全省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
10月3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残疾人就业底气足了
山东目前有277万持证残疾人,像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以老养残等家庭,虽然经济上摆脱了绝对贫困,但生活上还有不少困难。
我们常说,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需要帮助的人。让残疾人生活有保障,是赋予他们尊严的基石;让残疾人事业有发展,则点亮他们生命的价值。
就业的第一步,就是让残疾人没有后顾之忧。山东在这张“保障网”上下足了功夫。
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山东推动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应享尽享,惠及困难残疾人57.5万人、重度残疾人135.1万人。
今年,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平均标准分别达到194元/月、172元/月,比2020年分别增长31.1%和39.8%。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单独实施低保,延长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低保渐退期,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额代缴最低标准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保障重度残疾人提前五年领取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同时,不断提升基层残疾人服务水平。自2021年起,在全省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村(社区)开展“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建设,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技能培训、文化体育等多样化服务。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累计服务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3.1万名。建设村(社区)残协组织6.1万个,基本实现每个村居有机构、有服务,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期间,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残疾人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兜得更牢。
全面实现残疾儿童少年自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
残疾儿童康复牵动着家长的心,更承载着山东对民生温度的坚守。“十四五”期间,山东始终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作为省重点民生实事在推进。
这几年,山东省持续推动康复救助政策扩面增效,从制度上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应筛尽筛、应救尽救。救助范围上,在国家要求的0—6岁基础上扩大到17岁,取消对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另外,打通异地申请康复救助堵点,让满足居住证申请救助条件的随迁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康复服务。
残疾儿童康复周期长、花费大,过程艰辛漫长。为此,山东省推动残疾儿童康复由定额补助转变为免费康复,定点机构在基本目录范围内免费提供康复服务,不再额外收费,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特别要提的是,省级实施专项免费手术救助项目,已经为6700余名听障孩子装上人工耳蜗,为9300余名肢残孩子做了矫治手术,为360余名唇腭裂孩子做了修复手术,让他们能听见世界的精彩,能迈出人生第一步,能阳光自信地微笑。
家长不仅希望孩子身体得到康复,更担心他们跟不上学习、融入不了社会。对此,山东省积极推动残疾儿童康复与教育结合,会同教育部门推进定点康复机构申办教育资质,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康复服务,促进康复机构、医院、普通中小学等资源共享,让残疾儿童既康复好也融入好。济南、青岛、烟台等地一些实现康教融合的机构,既能提供康复服务又能提供文化课程,家长不用再带着孩子在机构和学校之间奔波,减轻了家庭负担。
据悉,山东各市及30万以上人口县(市、区)均建有特殊教育学校,全面实现残疾儿童少年自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
“十四五”期间,山东累计救助残疾儿童22.7万人次,以实际成效在民生领域交上了一份温暖的答卷。
就业路拓展得更宽,残疾人也能“乘风破浪”
有了保障托底,山东开始全力打通就业“堵点”,开辟多元就业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出台了《山东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布了《盲人按摩服务规范》《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本规范》等地方标准,为残疾人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让残疾人拥有了更多元、更可及的就业机会。
“十四五”以来,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拓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辅助性就业、社区微业、文创就业、电商就业等多元化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
东营市常年与轮椅为伴的残疾人杨仕强,经过培训成功自主创业,带动20余名残疾人实现文创就业,不仅重塑了自我生命维度,而且点亮了更多残疾人增收致富的希望。“十四五”以来,残疾人就业本领不断增强,一批残疾人技术能手在国内外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全省残疾人就业率从49.4%提高到59.59%。
同时,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一人一策”就业服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肢体残疾大学生小李,在残联的指导帮助下,成功考入济南市某事业单位,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不仅实现了自食其力,而且在为民服务中开启人生新篇章。类似的事例有很多,一批高学历残疾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
“十四五”时期,全省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20.1万人。在山东,就业不只是他们的谋生手段,更是生命价值的重启键。一份工作,对于他们而言,是融入社会的门票,更是告诉自己“我能行”的底气。
全省残疾人就业率从49.4%跃升至59.59%,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一个个鲜活人生的重启,一场从“保障温饱”到“赋能发展”的系统性变革。10个百分点的增长,是山东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从完善社会保障到拓展就业路径,山东正推动残疾人就业从“有”到“优”的跨越。
“春天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灌溉。未来,山东将继续书写更多“逆袭”故事,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