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同根祭祖 同心筑梦——乙巳(2025)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侧记)
鼎湖峰下秋意浓,九月九日忆轩辕。10月29日,正值农历重阳佳节,以“四海同心祭始祖,共同富裕谱新篇”为主题的乙巳(2025)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在缙云隆重举行。海内外炎黄子孙齐聚黄帝祠宇前,共赴一场寻根问祖的文化之约。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信马克思主义。作为炎黄子孙,中华五千年文明让我们不能忘根。”在缙云,从高铁站前广场、主干道两侧,到祭典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缙云黄帝祠宇时留下的这句嘱托,处处可见,为我们道破缘由——今时今日,我们为何要高规格举办仙都黄帝祭典?
“文字奇图,宫室舟车,衣冠货币,华夏文明始祖;医经律吕,阴阳历数,器皿蚕桑,轩辕土德至尊。”黄帝祠宇前的楹联,浓缩了黄帝的一生功绩。从物质生产到精神文明,这位华夏人文初祖带领先民筚路蓝缕的伟大实践,为开创中华文明奠定了根基。
祭典之魂,在于守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典沿用古代最高规格的“禘”礼,长号鸣天、击鼓撞钟、敬上高香、敬献花篮、敬献美酒、恭读祭文、行鞠躬礼、高唱颂歌、乐舞告祭等九项仪程循古礼而设,每一步都承载着人们对人文始祖的敬畏与感念。
祭礼进入乐舞告祭阶段,现场圣乐袅袅,舞姿绰约。浙江日报记者 李震宇 摄
“良渚文化,元素满满,汉声皇皇、唐风猎猎、宋韵绵绵,今年的祭典简约、庄重,尽显‘南祠祭黄’特色。”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李学功在黄帝祠宇前敬上高香,心潮澎湃。在他看来,仙都黄帝祭典已成为中国南方传播黄帝文化的重要品牌,“黄帝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推动黄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与现代文化相契合。”
“祭文里的字字句句直击人心,唤醒了我们民族血脉里的文化记忆。”参与祭典,让中国侨联海外顾问蒋菊英格外激动,她感慨地说,“黄帝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寄托,是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纽带,仙都黄帝祭典为广大侨胞搭建起连接故土、致敬文化的桥梁。今后,我将发挥侨胞优势,推动黄帝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参祭嘉宾在祭祀大院观看乐舞表演。浙江日报记者 李震宇 摄
华夏儿女,根脉相连。“初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全体参祭人员面朝黄帝像行三鞠躬礼,虔诚地表达了思祖敬祖之情。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乐音响起,一群身穿各民族服饰的儿童列队出场,高唱颂歌,“同根共祖,五洲共仰;轩辕血脉,代代相望;勠力同心,筑我华邦;神州梦圆,华夏永昌……”颂伟大的始祖黄帝,赞今日的美好盛世。
伴随着庄重的古乐,祭典进入最后的“乐舞告祭”仪程,良渚文化神徽化作盾牌图纹,婺剧靠旗的演绎尽显气势。整段乐舞以《一统华夏》《盛世华章》《龙耀九州》三个篇章,追溯千年文脉、期许盛世未来,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
随后,一条“金色飞龙”盘旋而起、昂首腾飞,承载着美好祈愿的气球随风飘扬,礼成!嘉宾们拾级而上,瞻仰黄帝像,留在人们心中的,是“四海同心祭始祖”的民族情怀,是“共同富裕谱新篇”的时代担当。
大典现场,金龙腾飞。司仪宣布“礼成”,祭祀大典圆满结束。 浙江日报记者 李震宇 摄
“在祭典中,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延续。”台湾青年、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蔡孟轩分享了一段温暖的过往:两年前,他赴丽水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时,随口提及爷爷的籍贯在浙江龙泉。令他意外的是,在大家的热心奔走下,仅用两天时间便找到了爷爷老家的亲友,圆了认祖归宗的心愿。“对我们台湾青年而言,找寻文化之根、认同自身身份,既是深刻的心灵归属,更有着深远的人生意义。”他说。
“缙云祭祀黄帝的传统始于东晋,最初以民间祭祀面貌登场,其历史背景是‘永嘉南渡’后,北人南迁对故土的怀恋和身份认同的强化,站在全球的视域下,仙都黄帝祭典能凝聚港澳台同胞和全球的海外华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血统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艳认为,传承弘扬黄帝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四海同心,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仙都黄帝祭典是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缙云是全国唯一以轩辕黄帝名号命名的县。近年来,6000多名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现场参加黄帝祭典等寻根问祖活动,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凝心聚气,熔铸民族魂;溯源寻根,同叙华夏情。一场祭典,一次寻根,一份祝愿,联结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脉与乡愁,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与力量,让黄帝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激励炎黄子孙同心筑梦、携手奋进。
10月30日,浙江日报3版要闻刊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