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练就“火眼金睛” 守护百姓健康)
“你看这处肺结节,虽然才3毫米,但边缘有点毛糙,得提醒患者定期随访。”阳朔县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李双喜指着电脑上的CT影像,对年轻医生仔细叮嘱。
透过黑白影像寻找病变的“蛛丝马迹”,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这是李双喜的日常工作。这位来自黑龙江的医生,与妻子一起已在阳朔安家7年了。
2018年5月,在黑龙江省一家三甲医院放射科工作的李双喜和妻子来阳朔旅游,“有一天我和妻子在阳朔西街闲逛,路过阳朔县人民医院门口顺便走进去看了看。”李双喜说,没想到那次偶然的参观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短暂的参观让李双喜遇到了求才若渴的医院院长。“我们医院很缺影像科人才,欢迎你们加入。”院长向李双喜伸出了橄榄枝。回到黑龙江后,院长还多次打电话给李双喜,希望他和妻子加盟。院长的诚意让李双喜夫妻动了心。5月旅游结束,7月,他和妻子辞了黑龙江的工作,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阳朔。
2018年5月,李双喜在阳朔旅游。受访者供图
日复一日地看片,李双喜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最快时间给予患者精准诊断。2023年3月,他接触一位28岁的气胸患者,反复发病5年,一直没找到病因。看着影像上的肺大泡,再结合患者颈部的小疙瘩,李双喜突然想到罕见的BHD综合征——这种病会导致肺大泡,还可能引发肾癌。他立即安排患者做皮肤活检,结果与他的判断一致。“现在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肾脏超声,情况良好。”李双喜说。
李双喜正在专心审阅患者膝关节磁共振报告。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陶昌顺 摄
作为影像科主任,李双喜想方设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前,患者上午完成影像检查需等到下午才能领取报告,下午完成检查则需次日才能领取,这很耽误患者诊疗进程。为提升影像诊断效率,他牵头建立“急诊30分钟、门诊2小时”影像报告出具制度,加快了诊疗时效。他推动科室加入中国地中海贫血影像专科联盟,并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建立技术协作关系。他还创建“云影像”平台,实现“乡镇拍片—县级诊断”,每年远程诊断1.3万例。
“接下来,我想在医院开个影像科门诊。”李双喜告诉记者,门诊既能为患者提供更快捷更便利的服务,还能为群众开展相关科普。“在阳朔享受着好风景,做着‘疾病侦察兵’的工作,能为守护百姓健康出一份力,很有成就感。”李双喜信心满满地说。
《广西日报》10月24日5版版面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