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世界粮食日|“食”记·五谷列传)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自古以来,中国人常以“五谷”来指代生活中常吃的几种粮食,也将“五谷不分”视为缺乏最基础的生活常识。而“五谷”究竟是哪几种粮食,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
“五谷”,在古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周礼注疏》中记载:“五谷,麻、黍、稷、麦、豆也。”《楚辞补注》中则有:“五谷,稻、稷、麦、豆、麻也。”《孟子注疏》中则称:“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现代一般认同第三种说法,即认为五谷是稻、黍(shǔ)、稷、麦、菽(shū)五种作物。
稻,即水稻、大米。水稻起源于中国,而后传向世界各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对水稻的记载:《豳风·七月》里写道“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作为历史最为悠久,水稻产量最高的“水稻大国”,中国的水稻种植不仅在国内实现了粮食自给,更在全球粮食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黍,即黄米。黍起源于中国,大约在1万年前被驯化,是人类驯化最早的作物之一。从商周到汉唐,黍都是人们的主粮。从《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孟浩然笔下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都显示了黍在古人餐桌上的重量。
稷,即小米。稷与黍常被混为一谈,《本草纲目》对二者做了分辨: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说文》注释为:“稷者,五谷之长。”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华夏先民逐渐有了剩余粮食、剩余资产,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形成了以种小米为主,以采集、渔猎为辅的定居生活方式,并开始饲喂家猪、家狗、家鸡等畜禽。随后出现社会分工、阶级分化、社会组织,最终形成了国家。至此,先民告别了史前时代,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麦,即小麦。小麦起源于公元前9600年的西亚新月沃土地区,大约在5000年前被驯化为栽培作物。考古证据显示,小麦大约在4000年前传入中国。《左传·成公十八年》记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就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了,以至于当时的普通人都应该能够分得清大豆和小麦这两种农作物。汉唐时,小麦开始大面积种植,并在宋朝取代了黄米、小米的主粮地位。直至今日,小麦制作而成的各种面食仍然是中国北方人民最钟爱的主食。
菽是豆类的总称。大豆的唯一起源中心为中国,这历来没有争议,我国大豆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550年。《诗经·七月》中讲到“七月亨葵及菽”,意思是,七月到来,到了该煮葵菜和大豆吃的时候了。西周时期,“豆饭”曾被人们作为主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豆慢慢退出了主食的行列,让位给了小麦和水稻。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肉蛋奶提供的蛋白严重不足,仰仗大豆的蛋白质,才基本满足了中国人正常的人体营养需求。如今,除了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和油脂,榨油后的豆粕更是理想的动物饲料,是世界第一大饲料蛋白来源。
时至今日,五谷对中国人的意义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它们如同大地的信使,将春华秋实、日月精华转化为生命的能量。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栽培到现代农业的科技耕耘,五谷的故事就是一部中华文明与土地相依相生的历史。它们默默见证着王朝更迭、人世变迁,始终以最朴素的方式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粥一饭,当思其穿越千年的生命旅程;半丝半缕,恒念这大地馈赠的永恒情谊。
(部分资料参考农业农村部、科普中国、学习时报、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