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江时评:12年“举手之劳”镌刻人间至善)
一辆小货车,12年风雨无阻;一条山路,连接城乡冷暖。在江西铜鼓县港口乡华仙村,货运司机黄平用12年义务“带货”的坚持,让一辆普通货车变成了乡亲们的“幸福专列”。这不是简单的“顺路帮忙”,而是一位普通劳动者用行动写就的“人间温情教科书”。(新闻详见>>微光|铜鼓一货运小哥,义务为村民“带货”12年)
华仙村305户人家的困境曾像山间的雾气般难以驱散:村民进城需先骑15公里电动车到乡里,再挤每天两班的公交车,单程就要耗掉大半天。2013年,当黄平第一次帮村民捎带山货时,村道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土路。12年过去,泥巴路变成了6米宽的柏油路,但黄平的货车始终是村民最信赖的“移动驿站”。从最初顺路捎带几斤化肥,到如今每周固定运输200余斤农产品,他的车厢里装过3000多斤土猪肉、5000余斤时令水果,更装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平正在卸货。摄影|李玲
有人算过账:按每天帮5户村民带货计算,12年就是21900多次“举手之劳”。但黄平的“举手之劳”从不是敷衍。村民高普华的红薯,他怕磕碰,专门垫了软布;莫加桂的土鸡蛋,他怕颠碎,用纸箱分层码好。这些细节里,藏着“把乡亲的事当自家事”的真心。正如村民所说:“他不是图啥,就是觉得‘该帮’。”这种“该帮”的朴素,恰恰是最珍贵的善良。
更难得的是,这份善良从山路延伸到了病房。2023年父亲住院,他白天跑车送货,晚上守在病床前,喂饭擦身、端屎倒尿,56天从未喊累。邻居说:“百善孝为先,他做到了。”孝老与爱亲,从来不是口号,而是黄平用行动刻进生活的本能。他的坚持告诉我们:善良不需要惊天动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
12年,黄平的车轮碾过泥巴路变成柏油路的变迁,也碾出了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的轨迹。如今,他的车厢成了城乡交流的“桥梁”——村里的山货进了城,城里的需求传回村。这种双向流动,不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情感的联结。正如他所说:“最开心的是,城里人能吃上地道的农家味,乡亲们能多挣点钱。”这种“双赢”,正是乡村振兴最温暖的注脚。
黄平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该帮就帮”的实在;没有刻意表演,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十二年“带货”路,载的是货,暖的是心。这样的“凡人微光”,恰恰是照亮社会最温暖的力量。
(姚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