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浑善达克沙地的三年“三重变”——来自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主战场的治沙报告)
碧云天黄叶地的秋日,走进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片片黄柳迎风摇曳,白枕鹤一家四口在水边悠闲觅食,牧民家的草场生机勃勃……美景的背后,是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从“生存”到“生态”再到“生计”的深刻革命。

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启动。
锡林郭勒盟是全区沙化土地面积分布最大的盟市之一,沙化土地总面积8645.8万亩,境内浑善达克沙地区域面积5294.2万亩,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的83%,是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也是京津风沙源的主要策源地和路经区,防沙治沙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多年来,锡林郭勒盟始终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累计完成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任务3250万亩。实现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减少”,构筑起祖国北疆的绿色生态屏障。

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中。
第一重变:2023年,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打响,构建生态保护新格局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期间,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向全国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总动员令,并作出“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重要指示。
总动员令发出后,锡林郭勒盟坚决当好主力、打好主攻,加强草原生态系统性修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研究制定《锡林郭勒盟坚决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2021-2030年)》,编制上报6个子项目及巩固提升项目,确定“五区两带多点”的治理空间布局,推动系统治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创新构建“全域统筹、全面治理”生态保护新格局,基于区域生态本底差异,分类确定24个沙地治理项目,形成“修复-治理-提升-保护”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计划到2030年累计完成林草综合治理4108万亩。
正蓝旗是浑善达克沙地的核心区域,沙地面积达1278.31万亩,占据了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的22.2%,是沙地覆盖面积最大的旗县。作为距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正蓝旗是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核心战区。
在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做研究25年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永庚说,2000年他刚来的时候,在漫天黄沙里测风速。为了研究,他带团队开展禁牧围封实验。
李永庚博士与同事采用网格固沙、飞机播种、围栏育草等方式让植被得以恢复,寸草不生的荒漠渐渐恢复了生机。在发现草原牧鸡可以防治沙化后,李永庚研究团队提出了“高科技,低技术”的理念——科研人员基于大量观测、实验数据,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一学就会,一看就懂,当地牧民很容易上手操作,让研究团队的成果惠及更多牧民。
2025年4月9日,正蓝旗组织1000余名干部职工、企业代表及社会志愿者在桑根达来镇阿拉台嘎查项目区,举办“2025年浑善达克沙地春季大会战”,依托“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进行治理,采取“沙障+灌草种植+封育”模式,由嘎查农牧民及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围栏架设、沙障铺设,种植了数万株黄柳条。
桑根达来镇额日登达来嘎查“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区位于该嘎查夏营盘,区域内实施锡林郭勒盟“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封沙育草1.47万亩,工程固沙7300亩,按照沙地的实地性状,采取黄柳网格生物沙障、灌木柳机械沙障、苇帘带状沙障、黄柳带状生物沙障、草帘网格状复合沙障等多种模式,对封育区内的流动、半固定沙地实施工程固沙。

栽下绿色希望。
第二重变:2024年,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实施一年来,绿色逐渐覆盖黄沙
走进正蓝旗五一种畜场总场东部的五分场,工程固沙的黄柳已经一人多高。“这是2024年种的柳条,现在成活率达到90%。”正蓝旗林业和草原局(水利局)副局长苏伦高娃说,依托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实施工程固沙项目,这里建设面积500亩,采取栽植4米乘4米的黄柳网格状沙障建设植物再生沙障,再沿沙障走向,选用柠条杨柴,按照一比一的混播比例,每亩播种0.1公斤灌木种子。
在正蓝旗上都镇青格勒图嘎查,草原治理项目区内,草色青青。41岁的巴图格日勒家的草场就在项目区内。“这一片149亩草场是我家的,2025年5月种了苜蓿草等6种草,禁牧已经5年了。”巴图格日勒说。
这片草场的西边,巴图格日勒家还有500多亩围封区域,是2024年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这里沙化得比较严重,以前都是白沙地。现在草长出来了,沙子固定住了,远远看基本都是绿色。”他说。
在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大屏幕上,记者看到,平台分为四个大模块18个内容,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及生态保护范围多元数据,将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现状、历史进程、生态数据、修复成效等情况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以数字化形式全方位展示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情况。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电子沙盘上,治理情况一目了然,绿色正缓慢取代着代表荒漠的黄色区域,大面积的黄沙正在被碧绿覆盖。
“这里是2023年的项目区,以前这里都是流动的白沙。” 站在正蓝旗那日图苏木高格斯台嘎查项目区,看着眼前迎风摇摆的柳条,苏伦高娃说,项目区都是禁牧的,近年来,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狍子、白枕鹤等野生动物经常可以看见。
正蓝旗全域推行草原网格化监督管理,依据区域面积、地形特征、人口分布等要素,将广袤草原精细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的网格单元。全旗9个苏木镇场、117个嘎查村(分场),按10万亩标准划定139个基础管理网格,搭建起“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网格员巡护体系。
“这两只白枕鹤每年春天都来,今年生了2只宝宝,现在已经半大了。”巡护员巴图佈和说。巴图佈和是一名牧民,也是护林员,多年来,他守护着浑善达克35.7万亩原生态荒漠草原。
像巴图佈和这样的牧民管护员和护林员在正蓝旗共有146名。他们负责查看草场、记录野生动物状况、捡拾垃圾,监督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实情况等。各级网格联动协同,依托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数字化监管与服务平台实现数据高效共享、工作紧密协作,为全旗沙地治理成果巩固筑牢“智慧防线”,让生态保护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有人护,以全链条监管守护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机与希望。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正镶白旗。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横跨正镶白旗北部,涉及乌兰察布和伊和淖尔2个苏木,24个嘎查,面积479万亩,占全旗总面积50%。结合2019年第六次荒漠化普查结果,根据全盟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规划,该旗治理面积为138万亩,其中,流动沙地2.04万亩,半固定沙地7.8万亩,固定沙地120万亩,同时将沙地外的8.16万亩沙化土地纳入了治理范围。
正镶白旗分两个阶段完成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第一阶段2024-2025年,全面消除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度全部达到30%以上。2024年上级下达我旗防沙治沙治理任务35.6万亩,实际完成41万亩防沙治沙任务,率先将旗内2.04万亩的流动沙地全部歼灭;2025年上级下达我旗防沙治沙任务50.73万亩,完工后可将7.8万亩半固定沙地全部治理完成;第二阶段2026-2030年,为巩固提升阶段,主要采取围封禁牧措施,同步覆盖南部丘陵,减少风蚀水蚀,到2030年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盖度全部达到46%以上,大幅度提高林草植被盖度,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林草沙产业体系,实现全域治理目标。
“今年出现了很多年来都没见过的草,随便找一块一平方米的样地,都能有不下50种的植物。”正镶白旗治沙工作站站长张恒说。
2024年,锡林郭勒盟累计投资18.2亿元,完成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任务378.55万亩,超出自治区下达任务近7个百分点。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充分调动了137个农牧民合作组织、6000余名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承担建设任务占工程总任务的70%以上,人均增收1.2万元左右。
目前,锡林郭勒盟各地以“时不我待、紧抓快干”的紧迫感,抢抓施工季节,4月中旬以来,以日均完成5.7万亩生态项目建设和4.5万亩的治沙速度,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绿染浑善达克沙地。
第三重变:2025年,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实施两年来,项目区实现绿富同兴
昔日黄沙漫漫,今朝绿意涌动。从一点、一条到一块、一片,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作为“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核心之一,通过合理“布阵”,科学治理,采取“人工种草+工程固沙”的综合治理模式,打赢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翻身仗。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好了,产业才能发展。随着防沙治沙同开展,以往让人闻之色变的沙窝子正在变为“聚宝盆”。
2025年以来,锡林郭勒盟利用“以工代赈”模式,充分调动农牧民、合作组织参与沙地治理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封沙育林育草、人工种草、退化草原修复、灌木平茬、围栏架设、沙障铺设等项目工程。通过组织合作社及劳务合作等方式,引导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带动1.15万余名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人均增收2.19万元,参与治理面积和收入分别提高91%和75%,与治理相关的育苗、育种产业也蓬勃兴起。
曾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72岁牧民哈斯巴特尔是浑善达克沙地生态保护修复的见证者,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受益者。“1991年,我当时是那日图苏木高格斯台嘎查的嘎查长,那时我发现草场退化得厉害,我就建议嘎查减羊增牛。1995年开始实施,当时嘎查的17.8万亩草场上有4000多只羊,减到了500只。2001年起,嘎查开始在每年春季牧草返青时休牧45天,直到现在。”哈斯巴特尔说,“共同发展,共同保护,浑善达克沙地才能得到永续发展。”
作为金莲花之乡,正蓝旗注重走“以生态带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防沙治沙之路,大力推进金莲花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金莲花精深加工、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等方面价值,设计出金莲花精品茶、金莲花润喉糖、金莲花蜂蜜、金莲花仿真花和金莲花手链等产品,实现金莲花产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目前,建设金莲花育繁基地635亩,年育苗约9000万株,每亩金莲花年可创产值4000—8000元。
沙柳是防沙治沙的先锋树种,具有极强的分蘖性能,像韭菜一样,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习性,长时间不平茬,会造成沙柳枯死,破坏生态。沙柳平茬,不仅解决沙柳枯死的问题,也为农牧民增收拓宽了渠道,实现了增绿增效双赢。
“我们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合作研发‘汽爆饲草料’深加工项目,参与解决过牧问题,推动灌木资源循环利用与浑善达克地区综合治理绿色产业发展。”内蒙古联动未来科技企业旗下灌木饲料加工基地,该企业董事长张智华说。
据介绍,该企业通过发酵、膨化、揉丝等一系列工艺将平茬灌木制成牲畜适口性好的饲料,是国内首条年产10万吨“灌木汽爆膨化发酵饲料”生产线,产品销往全区各地。2025年上半年,带动255户牧户每户增收3.2万元。
2023年10月,正镶白旗巴音敖都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果断地将牛全部变卖,利用嘎查的沙柳资源,成功转型。2025年4月开始,合作社开展了“柳条加工”业务,将沙地上的柳条加工成沙障,带动40多人增收。
牧民那顺达来一家三口就在合作社“上班”,他负责用液压切料机切割柳条。“我们夫妻已经干了5个多月,每个月每人6000多块钱的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里。”那顺达来说。
合作社成员李治钢家的2500亩草场在2024年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2024年,他把家里40多头牛20多只羊卖掉后,就在合作社工作。草场围封5年,成为禁牧禁养区。“加上禁牧补贴,现在我家年收入10万元左右。”李治钢说。
绿色征程未有穷期,从对抗到对话,从生存到共生,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变迁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张慧玲 巴依斯古楞
编辑: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