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事”知多少⑫丨文化记忆的具象化:郑州黄河母亲雕像的符号价值重构)
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河事”知多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水利、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向专家约稿,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在河南的落地执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根脉与记忆,其文化符号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民族精神的天空。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点的郑州,一尊以“母亲哺乳”为造型的黄河母亲雕像静静矗立,它以温柔的姿态诠释着黄河对华夏儿女的滋养,以厚重的质感凝聚着中原人民对母亲河的深情。以郑州黄河母亲雕像为例,本文分析了黄河文化符号如何建构黄河文化的内涵,阐明代表性黄河文化符号传播对黄河文化传承发挥的关键作用,并对进一步发挥黄河母亲雕像的影响力提出建议。
一、符号传播是黄河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础性要素,是信息的外在表现形式与物质载体。作为文化的核心要素与表征载体,符号构成了人类文化生产与交流的媒介机制。符号化的思维模式与行为范式是人类最具典型性的特征之一。德国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著作《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中提出的著名论断“人是符号化的动物”,深刻揭示了这一本质。符号学理论表明,信息与意义的建构及传播需依托符号系统完成,人类的所有传播行为均可拆解为符号的编码与解码过程。符号通过固化意义单元,使人类能够实现文化的再生产与信息的交互。因此,符号学理论框架对于深化黄河文化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郑州黄河岸边的黄河母亲雕像——黄河《哺育》塑像,于1980年建成,坐落于郑州黄河游览区(现黄河文化公园)内五龙峰半山腰平台上。作为黄河文化最具象化的经典符号之一,郑州黄河母亲雕像不仅是郑州的城市名片,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如何让黄河母亲雕像重新“活”起来,让其承载的黄河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必须回答的文化命题。
河南,作为黄河中下游的重要区域,孕育了丰富的黄河文化符号。黄河母亲像、炎黄二帝像、嘉应观、黄河大桥、南水北调穿黄工程、黄河博物馆、小浪底水利枢纽、人民胜利渠、开封镇河铁犀等黄河文化符号,不仅体现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彰显了河南在黄河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其中,体现中华民族的黄河母亲河情结的郑州黄河母亲雕像是最经典、传播甚广的黄河文化符号。
黄河母亲河形象成为黄河文化体系中最耀眼的符号。近现代黄河母亲河形象的塑造肇始于民国时期,1929年的《黄河与中国》一文中写道:“黄河,简直是中国人的母亲。”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战争过程中,与黄河结下深厚情缘。抗日烽火中诞生的《黄河大合唱》发出“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吼声,黄河的母爱精神与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华民族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对黄河的“母亲情结”,黄河母亲河形象深入人心,并借助诗歌、影视、戏曲、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广泛传播,最终成为现代黄河的精神内核和主题形象。
如果说母亲河意象体现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母爱之情是比较抽象的情感符号,那么矗立在郑州黄河岸边的黄河母亲像则是直观可感的雕塑艺术形象,她一经面世就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打动了华夏儿女的心弦。
三、郑州黄河母亲像的符号传播价值及提升对策建议
在河南加紧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今天,母亲河的意义和形象更加具有新时代的特殊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然而,在快餐化传播与多元化文化冲击下,一些经典符号的“亮度”逐渐减弱——年轻一代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认知模糊,传播方式的单一也让它在数字时代显得有些“沉默”。另一方面,郑州的《哺育》雕像也存在些许遗憾之处。《哺育》作者叶滨先生在早期采访中表示,当年制作雕塑时条件有限,只能将塑像放在喷水池中,但雕塑面朝北方,不受阳光,效果并不好。如果能够开辟一个新的地方,把“黄河母亲哺育像”做大一点,坐北向南矗立,以黄河为背景,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
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激活黄河母亲雕像这一文化符号的当代价值,增强其文化影响力,可以通过物理空间、数字媒介与仪式活动的协同赋能,使静态雕塑转化为动态文化引擎,让黄河母亲像成为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的核心支点。
“黄河母亲”意象饱含着中华民族对黄河最深沉浓烈的情感,郑州黄河岸边的黄河母亲雕像是最能触动国人心弦的艺术形象之一,让“黄河母亲”文化符号再放光彩,让其充分发挥符号传播的独特传播效能,为河南建设文旅强省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张金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管理与会展学院教授,旅游与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