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府食堂“烟火气”涵养治理“真底气”)
□张埕(湖南工商大学)
国庆假期,重庆荣昌区政府食堂被游客“挤爆”,550斤米饭、250斤卤鹅售罄的新闻登上热搜。从五一假期期间首开先河到国庆再度出圈,机关大院变身“百姓食堂”,不仅端出了暖胃的家乡味,更烹出了城市治理的“共情力”。真正的城市温度,从来不在光鲜的口号里,而在俯身贴近民生的烟火气中。
机关食堂的“敞开门”,打开的是服务意识的“心门”。荣昌食堂的菜单上,3元的黄凉粉、10元的卤鹅,定价单上没有“政府专供”的高冷,只有“街坊价位”的实在。
湖北黄冈一机关食堂15元的四菜一汤、甘肃敦煌20元的18道自助餐,各地政府食堂用“成本价”破除“衙门感”,让游客在排队打饭的烟火气里,触摸到为民初心。公众在此感受到的,不仅是实惠的餐食,更是一种被尊重、被接纳的归属感。正如网友所言:“吃出的不仅是味道,更是被尊重的暖意。”
当普通游客与机关工作人员在同一食堂相邻而坐,当后勤人员为过生日的游客送上祝福蛋糕,那些无形的隔阂便在充满烟火气的交流中逐渐消融。
对比过去一些地方“门难进、脸难看”的刻板印象,食堂门口“欢迎光临”的标识和内部其乐融融的氛围,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它证明,只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政府与民众的距离,不过是一碗热汤的温度。
城市的“烟火气”,涵养的是治理现代化的“真底气”。值得欣喜的是,类似的探索正逐渐从单个食堂扩展到更广领域:苏州开放数万免费车位,乐山提供免费公交摆渡服务,福州地铁推出8天免费乘车活动……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城市友好、便民的软环境。
它们并非节假日的临时点缀,而是日益系统化、常态化的治理升级,精准回应了游客与市民在出行、餐饮等方面的实际痛点,展现出城市管理应有的“绣花功夫”与人文关怀。正如景德镇“鸡排哥”李俊永的走红所启示的:真正的服务不是套路,而是把情绪价值融入每个细节里。
荣昌食堂的烟火气,为我们观察城市治理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样本。它启示我们,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不仅在于GDP的数字,更在于能否让每个游客、市民都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的真诚。毕竟,最好的营商环境,是民心;最暖的城市名片,是人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