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DeepSeek-R1登上《自然》封面 周国辉:为中国乃至全球AI发展提供新范式)
01DeepSeek-R1论文9月17日登上《自然》封面,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同行评审的主流大模型,标志着中国AI研究获得国际认可。
02梁文锋作为通讯作者,其团队研究成果引发全球关注,彰显中国式创新的开放与自信。
03DeepSeek选择开源开放路线,公开模型权重和训练细节,推动AI社区发展并契合《自然》科学精神。
04DeepSeek-R1采用纯强化学习框架,不依赖人工标注数据,降低训练成本并打破“巨额投入”迷思。
058位外部专家参与同行评审,审稿报告与作者回复公开,为AI领域建立可验证的声誉资本。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公号
DeepSeek再次引发关注。9月17日,由DeepSeek团队共同完成、梁文锋担任通讯作者的DeepSeek-R1研究论文,登上了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的封面。该杂志直言:目前几乎所有主流的大模型都还没有经过独立同行评审,这一空白“终于被DeepSeek打破”。
详情点击>>
潮评丨DeepSeek-R1登上《自然》封面 彰显中国式创新的开放自信

DeepSeek-R1的研究论文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封面,这是DeepSeek去年底横空出世和火爆全球之后又一令人鼓舞的消息,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确实是又一个里程碑事件。
今年年初以来,我已写过多篇文章分析DeepSeek现象。4月底还应邀领衔撰写了《有为与有效》一书,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了DeepSeek和“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的意义和背后的科创逻辑,意想不到地受到欢迎。这是沾了科创时代、创新浙江和青年创业创新者的光,我有自知之明。我们的青年创业创新者,酷如他们的父辈又超越他们,这是最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我是青年创业创新者的忠实粉丝。
我多次说过,DeepSeek和“杭州六小龙”出圈,不是官方的宣传造就的,而是来自网络、民间、境外和对手的反应。这次DeepSeek首次登上《Nature》封面,是全球首个经过同行评审的主流大语言模型。这意味着DeepSeek-R1的研究成果经历了严格的学术检验,其透明度和科学性获得了国际权威认可。这再次延续和证明了我的判断。有几个关节点需要注意。
一是开放与透明。与很多主流大模型选择闭源不同,DeepSeek选择了开源开放的路线。它不仅公开了模型权重,还披露了训练细节和技术路径。这种开放性降低了行业门槛,推动了整个AI社区的发展,也与《自然》期刊倡导的科学精神高度契合。
二是持续创新。DeepSeek-R1的核心创新在于其纯强化学习(RL)框架。它不依赖大量人工标注的推理步骤数据,而是通过“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奖励机制,让模型自我演化出复杂的推理能力。这种方法降低了训练成本和对人工数据的依赖,打破了“巨额投入才能打造顶级AI”的迷思。
三是科学严谨性。从新闻上获悉,本次研究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审,有8位外部专家参与了评估,审稿报告与作者回复也一并公开。这为AI领域建立了“可验证的声誉资本”,打破了以往AI行业“黑箱”+“宣传战”的常态,将大模型研究拉回了科学的轨道。
四是国际影响与自信。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DeepSeek不怕同行检验,敢于将技术路径和方法置于国际科学界的审视之下,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的体现。这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AI“跟随者”的刻板印象,展示了中国在AI领域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的潜力。
DeepSeek-R1登上《自然》封面,其意义远超技术本身。它是中国科研创新范式的一次成功展示——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用扎实的工程能力和算法优化,在限制条件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种“非对称创新”思维和开放自信的态度,为中国乃至全球的AI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当然,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这句话用在当代的科技创新上,十分贴切。任何时候都不要沾沾自喜,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迭代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超越与被超越是常态。中国作为科技追赶者更要保持这样的心态和精神。

海报由AI共同创作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