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事”知多少③丨不止是湿地:郑州黄河边还隐藏着文化密码)
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日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河事”知多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水利、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向专家约稿,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在河南的落地执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湿地是一种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具有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性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在生产生活以及旅游上提供多种资源,对于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湿地文化则是人类在对湿地的认识、利用、改造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湿地相关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较为广义的范围来讲,湿地文化是指人类在对湿地的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以湿地为核心的一切文化的总和。湿地文化形式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历史遗迹、建筑物、艺术品、历史记录、文化景观、农作工具与技术等都属于有形文化种类,而无形文化包括民俗精神信仰、传统知识、美学艺术、世俗活动,以及旅游和教育等。
郑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造就了郑州黄河湿地生态系统,该系统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是物种库、资源库、能源库,还是基因库。郑州黄河湿地位于“黄河之都”河南省会郑州市北部,是郑州市的水源保障之地和生态保护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郑州城市的“后花园”。概括而言,郑州黄河湿地文化,是依托郑州黄河湿地特定地理空间,伴随着自然生态演变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形成的文化形态,具有郑州地域特性。其基底表现为自然生态文化、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化,升华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体文化,是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
一、自然生态文化:从晋代诗笺到当代生态画卷
郑州黄河湿地是郑州市的水源保障之地和生态保护的屏障。它位于黄河中下游过渡地段,位于郑州市所辖巩义、荥阳、惠济、金水、中牟境内的黄河河道及滩区,区域面积是38 007公顷。在2004年11月19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而成立。全区长158.5公里,宽23公里,总面积达到57万亩,核心区13.81万亩,缓冲区3.92万亩,实验区39.27万亩。
郑州黄河湿地保护区物种资源丰富,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17种,包括兽类21种、两栖类10种、鸟类169种、爬行类1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鹳、白鹳、大鸨、白尾海雕、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33种;有维管束植物80科284属598种,另有黄河区域特有的黄河虫食、荷花柳以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等珍稀植物。郑州黄河湿地还处于三大候鸟迁徙通道中线位置,引起国内相关部门、专家及学者的广泛关注。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成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地段,其内部物种种类繁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是中国河流湿地具有代表性地区之一。
此外,郑州黄河湿地自然区还具有包容性特征。湿地的文化多样性有其独特的差异性,湿地文化相互交融借鉴、相互补充,使得湿地文化具有不断的生机。在湿地功能性上,郑州黄河湿地具有较高的保护利用价值。湿地素有“生命之源”“地球之肾”“天然水库”等称谓,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水源、粮食、肉类、鱼类、药材等生活用品,还能够调节区域气候、维护地区生物多样性。湿地文化具有相应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公共价值。湿地自然风光优美,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关于黄河湿地的民间典故也成为文人笔下的艺术作品,如晋代曹摅的《答赵景猷诗》:“游鳞交跃,翔鸟相和。”唐代柳中庸的《河阳桥送别》:“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潇潇。”宋代司马光的《禹祠》:“长山忽中断,巨浸失横流。迹与天地久,民无鱼鳖忧。”
二、民俗信仰文化:水泽龙脉中的图腾崇拜与节庆体系
湿地蕴涵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在国内外许多地方,人类利用湿地场所开展宗教信仰活动,他们相信湿地发生过宗教信仰事件,使湿地具有一定的价值。
中华儿女称黄河为“母亲河”,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都表明湿地在文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们与湿地的紧密关系,也产生了众多的湿地文化传说。从洪荒时期的治水神话,到各种精怪的传说,人们对于湿地不再畏惧害怕,而转变为对湿地文化的赞美,在今天依旧流传着对于水的传说。如“大禹治水”,表明了中国的先民们对于水的畏惧与认知,也演变出了中国原始的生态湿地文化系统,这一系统蕴含着丰富的湿地文化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水、湿地的认识与想象,形成了许多龙的传说,表达出对大自然光怪陆离的幻想,也表达出先民们对神灵的敬畏与爱慕之情。图腾文化是原始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内聚力与向心力的作用。在图腾文化之下,产生出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仪式等。湿地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不仅养育了人类,也蕴含了图腾文化。许多河流、平原都为养育古代文明提供了可靠的栖息地,长江与黄河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任何的文化现象都来自社会生活中人们和社会的需要,中国湿地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先民也曾创造出发达的图腾文化,古代的神话传说中,许多的神灵都是图腾神。
湿地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成为浪漫故事的载体与背景,为神话传说提供了浪漫情怀,承载着人民群众对于水的赞美与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与期望。古代郑州就有祭天、祭地、祭孔、关岳合祭各典礼习俗,元旦、迎春、耕耤“莫不彬彬俱在,有典有则,徇而行之”,“土风民气,蒸蒸日上,管城之丝竹,不亚武城之弦歌也”。主要的节日有正月朔日、立春、上元、二月二日、二月十五日、三月清明、三月十八日、三月二十日、立夏、四月八月、五月五日、芒种、六月六日、立秋、七夕、七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八月十五日、重九、霜降、十月一日、立冬、冬至、腊八、十二月十五日、祭灶、除夕。
三、历史遗址文化:彩陶与夯土上的文明印迹
郑州是全国八大古都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郑州黄河沿岸还有诸多的风景名胜古迹,郑州文化名胜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作用。郑州历史文化遗迹也大都与黄河文化、湿地文化相关。历史遗迹主要包括文化遗址、古城址、古墓葬、石窟、碑刻等。这些文物遗址的分布和遗存,大体反映了人们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的轨迹。依托郑州黄河,郑州辖区文化名胜星罗棋布,主要有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花园口遗址等。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区,1959年考古发现。郑州商城遗址被考古界认为是早于安阳殷墟的商朝都城,填补了商代前期历史的空白,为研究商代社会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经过多年发掘和研究,商城文化遗址东起郑州市凤凰台,西至西沙口,北自金水路,南到二里岗,范围达25平方千米。城墙夯土发现诸多商代陶片,经碳-14测定,证明城墙遗址距今有3500年,这一发现表明,郑州商城遗址要早于安阳殷墟,是商代中期城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郑州商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北,文化层4~7米厚,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址房屋距今5040年左右,是东西并列、毗邻相连、大小不同的一组地面建筑,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遗址。遗址中出土大量陶器,其中白花彩陶数量最多,为大河村彩陶的一个特点。彩陶片上,描绘的各种天文图像,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等,对于研究仰韶文化的农业和考古天文学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2001年,大河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园口合龙纪念碑。花园口距离郑州市区17公里,在郑州市北的黄河南岸。宋朝时期,曾在此地治理黄河,营建驻所,以后便发展成为村落,初名“桂家庄”。明代嘉靖朝,工部主事许诗在此地修建花园一座,方圆达540余亩,种植各种花草,四季盛开,成为闻名四方的花园村。此后,黄河改道,洪水淹没了这座花园,但这里成了黄河南岸的渡口,人们沿用“花园”的名字称之为“花园口”。在历史上,花园口是黄河防洪的重点区域。花园口河面宽阔,其悬河气势举世闻名。在全面抗战时期的1938年6月,日本侵占开封后顺陇海铁路直逼郑州,妄图打通陇海线与平汉线,进而合攻武汉,中国军队为了阻止日军进攻郑州,在花园口炸毁黄河大堤,河南、安徽、江苏3省44县被洪水淹没。黄河也因此次事故而改道由淮河入海,这里留下了一片沼泽和盐碱滩地,花园口也从此闻名中外。1947年,黄河郑州花园口堵口工程结束,在原口门处(现郑州市花园口引水闸东侧)立石纪念。花园口现存有大坝合龙处及八角亭等遗迹对外开放。1997年,经郑州市旅游局批准,花园口景区成立。1999年,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宣传的窗口”。2002年,被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为国家第二批“水利风景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至2015年底,花园口景区东西全长10 000米,占地有600多公顷,其中主要的景观有将军坝、铁河镇犀、扒口处遗址、南(北)纪事广场、四季植物景观园、黄河公路大桥、花园口水文站、花园口水利枢纽遗址、渔家乐、黄河漂流、沙滩泳场等。此外,还有骑马、狩猎、快艇等12大类50多种娱乐项目。
郑州黄河游览区有五龙峰、小顶山、骆驼岭、二王城等历史遗迹。郑州黄河游览区在郑州市西北25公里处,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2.7公里,方圆10多平方公里。五龙峰是游览区的中心,引黄提灌站、山河一览图、塑像“哺育”等都分布在这座山上。“哺育”塑像为一身着古装、怀抱婴儿的中年女性,坐在喷泉池中央,高4.7米,端庄淡雅,神态安详,寓意着黄河像慈祥的母亲一般呵护着中华儿女的成长,表征中华民族与黄河的血肉关系。小顶山风景区在五龙峰东侧,离黄河最近,山脚下即昔日黄河渡口。在古代,南方的漕粮、海滨的食盐在此存储转运。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10月31日,毛主席登上小顶山眺望黄河。引黄灌溉站建成于1972年,提水能力10立方米每秒,两级提水,把黄河水分级提升到86米的山巅,为农田灌溉、城市工业及生活用水开辟水源。骆驼岭在五龙峰西北,其顶端竖立大禹塑像,高10.7米,重50吨,大禹头戴斗笠,手握耒耜,粗衣布履,气宇轩昂,以此颂扬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骆驼岭西侧的枣榆沟,建有规模宏大的当代黄河碑林,都为当代革命前辈、名流学者、书法名家撰文题字。二王城在五龙峰西北,这里所在的广武山是公元前3世纪楚汉相争的阵地,汉王刘邦、西楚霸王项羽对垒的东西广武城分布于此。汉王刘邦所筑的为西城,西楚霸王项羽所筑的为东城,故称为汉霸二王城。东西两城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即历史上所称的鸿沟,深达200米、宽800余米。残存的汉王城遗址东西长1200米、南北长300米,残存的霸王城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400米。两城相向对峙而立,中间一条深涧,形势险要,古代军垒遗址犹存。当地农民耕作时,常拾到铁镞、铜镞等遗物,其附近发掘出一处汉代冶铁作坊遗址。晋代文人阮籍登广武山观看汉楚战场时曾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据考证,遗址跨越战国、秦、汉等9个历史朝代,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年代最早的冶铁场所。黄河游览区还建有炎黄二帝巨型塑像,深受国内外炎黄子孙瞩目。巨像总高100米,依山而凿,是国内外最雄伟的雕塑之一。
古渡口。郑州临近黄河,支流较多,且有贾鲁河、双洎河贯穿境内,故渡口较多。明清黄河水运鼎盛时期,郑州辖区的水运线有大小渡口60多个。近代以来,郑州水运、渡口逐渐萧条。至1990年底,郑州渡口仅有15个,摆渡船只多为木质船,以运送农村物资及人畜过河为主。
据悉,当地政府重视修复郑州湿地的人文生态,重视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征集一批体现郑州黄河湿地传统生活的民间家具、农具、碑刻、浮雕,保留修缮一批老房子。经过复杂考证,对已经有损的遗迹进行适度的修复,比较完整地重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加强原住民的参与度,选择当地世代居住的农户,将他们迁回湿地内部居住,鼓励农民在湿地内部有组织地进行耕种、养鱼等,起到了互利互惠的作用,不仅保证了农耕湿地文化的传承,还向人们展示了“活着”的文化,还承担了一部分旅游服务和展示的功能。
四、传统农耕文化:黄河水脉滋养出“社”“稷”之神
中国的农业生产绵延了上万年,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在与大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许多农耕技术,在有限土地的条件下不断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在耕作过程中,先民们还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人工湿地和新型农耕模式,成为湿地传统农耕文化中宝贵的财富。在当代,传统农业技术的升级越来越快,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湿地农耕文化,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农业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于农业生物的多样性、农村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也有重大的意义。
黄河流域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在新郑裴李岗、新密莪沟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些农业生产用具,比如斧子、镰刀、铲子等,以及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遗址周围还挖掘出各种形状的粮食窖穴。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文化具有明显的农耕特色,在传承黄河农耕文化上,还具有连贯性。早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黄河文化的形成时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耕作。郑州黄河有大量滩地可供农业耕作,民国五年(1916年)《郑县志》记载,郑州黄河南滩地“共立天字至岁字共二十八号,共六十六区,共计地二百八十六顷九十二亩六分六厘六毫”。郑州市黄河滩区总面积为155平方公里,分布在巩义、荥阳、邙山、金水、中牟五个县区的12个乡镇。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逐渐成为黄河流域主要的生产方式,作物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加,主要谷类作物有粟、稻、粱、麦、菽等,作物的产量也在不断提高。早期的人们也逐渐把鸡、犬、豕驯化为家畜。同时,因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制陶技术、冶金技术、纺织技术等先后出现。
郑州黄河湿地农耕文化的特点在于:第一,与自然协调发展。早期华夏民族的生存依赖于农业的产生与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与肥沃的土地。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注重天时,阴阳相宜,利用农时而耕作。农业对自然的依赖,使百姓敬畏自然。第二,分散性、封闭性与区域性。家庭经营是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在长时期历史进程里,农业家庭生产与家庭手工业生产相结合,满足小家庭的生活需要。而郑州黄河湿地的相对封闭性,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流动性。渭河北部及山西南部是该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黄河下游中原地区和黄河三角洲地带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也产生了丰富的农业文化。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自然条件孕育不同的区域农业文化,黄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的农业生产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第三,传播性。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受到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与战争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经过传播,融合了北方的游牧文化和南方的农业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对生存于郑州黄河湿地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农耕文化养成了务实的社会风俗,也带有一定的保守性。长久以来,人们在此生生不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认为自然的力量要远高于人本身的意志和力量,自然的力量是由某种神灵主宰,因而产生农神崇拜。中国古代以“社”为土神,以“稷”为谷神,“社稷”又成为国家的代表,龙又在黄河流域被奉为神明。直到今天,这种农神崇拜现象仍然存在。
郑州黄河湿地还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和郑州特色的特产文化,如黄河鲤鱼、新郑红枣、中牟西瓜、凤台大米、郑州蜜桃、芦笋、荷花、河阴石榴、荥阳柿子、密县二花、杏仁、草帽辫等。郑州的特产文化是郑州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郑州地区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反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丰富的河水资源有利于水稻、小麦、棉花、花生等农作物的生长,而河水又为鲫鱼、鲤鱼、鲢鱼等淡水鱼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河流湿地极大地影响了居住者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黄河鲤鱼,与淞江鲈鱼、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同称为中国四大淡水鱼。鲤鱼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同样可以显示出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
【作者:王占西,郑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红色大学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启示研究》(批准号:2025GGJS158)、2025年度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文化保护利用研究》(序号091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