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影像中重拾情感的体温)
杰出摄影艺术家周小雨点以《Stranger》系列讲述“熟悉的陌生”
在当代影像艺术中,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试图穿越宏大叙事,回归日常肌理与个人感知。出生于连云港、现居纽约的擅长叙述影像与情感关系的艺术家周小雨点,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她的摄影系列作品《Stranger》,以返乡为起点,展开一场关于身份、记忆与时代变化的凝视旅程——作品既是对一座城市的纪实观察,更是艺术家内心深处一次温柔而细腻的自我追问。
“连云港是我的故乡,但每一次回来,我都觉得更陌生了。”
《Stranger》拍摄于中国东部的海滨城市连云港——一座正处于剧烈转型中的典型三线城市。这里既有依赖农业维生的村落,也有因旅游开发而迅速城市化的地段。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十三座城市之一”,连云港的发展却始终慢于时代步伐。正是在这种“发展滞后又持续变动”的张力中,周小雨点用镜头捕捉到了城市表面之下的情绪纹理。
她的影像多以胶片拍摄,辅以自然光线,无声地记录街巷人物、静物与景观的变迁——构图平静、色调克制,却流露出一种极强的时间感。作品中常出现如晾晒的衣物、荒废的楼宇、沉默的孩童等符号,既不渲染,也不刻意诗化,而是以近乎“记录式的叙述”,引导观者进入一种低温而深情的凝视方式。
在异乡成为艺术家,在故乡成为陌生人
“我从小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又在美国长期生活。每次回到连云港,城市都变了,而我也不再是那个熟悉的自己。”周小雨点坦言,这种身份之间的摇摆,让她创作《Stranger》的冲动更为强烈——影像成为她与过去连接的唯一方式。
她在作品自述中写道:“或许因为一切都变化得太快,我才更想抓住那些仍然安静、真实的时刻。”这组影像不止记录了城市的样貌,更隐含着她对“时间不可逆、记忆逐渐剥离”的深切感知。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列,《Stranger》自推出以来在业内获得了积极的评价,因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影像语言而受到评论人与同行的关注。
而在这一系列之外,她的作品《Her》也同样关注身份认知与人际情感,通过镜头讲述女性之间在生活、情绪、成长中的交织互动。《Her》不仅被独立出版为摄影画册,发行后获得了广泛好评,也得到了知名策展人 Shonagh Marshall 的高度认可与推崇。两组作品虽取材不同,却都在探讨一个共同命题:在快节奏社会中,我们如何重新认识自己?
《Amish Farm》入选全美摄影展:跨文化对话中的“静默力量”
2025年夏季,周小雨点的另一作品《Amish Farm》成功入选第47届 Harper College National Juried Exhibition,并在芝加哥地区的 Harper College Art Gallery 展出。该展览由具有悠久历史的公立艺术机构举办,遴选标准严格,是美国中西部地区颇具声望的当代艺术展之一,致力于呈现在影像、绘画、雕塑等领域中最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实践。
《Amish Farm》同样以胶片拍摄,描绘了宾夕法尼亚州阿米什农场的清晨时刻:雾气、羊群、随风飘动的晾衣架,构成一幅极简但富有温度的图景。
“我拍的是那些算法不会推送的图像。”她说,“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慢的书写,是对世界残存温度的回望。”这一影像实践也映射出她作品的一贯特质——关注被主流忽略的时刻与情绪,在边界处寻找共鸣。
后记:情绪的纪实,也是情绪的自救
周小雨点的摄影,不追求视觉冲击力,却拥有缓慢渗透的情感穿透力。她善于用镜头去捕捉生活中的“情绪边角料”——那些脆弱、温柔、不确定的瞬间——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具有普遍触动的影像文本。
她的作品提醒我们,影像不只是眼睛的工具,也是情感的通道。当我们身处一个“速度压倒感知”的时代时,像《Stranger》这样的影像实践,或许正是我们与世界重新建立连接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