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硬成果”与“真需求”的双向奔赴)
video


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首次设置了3000多平方米的对接洽谈区,谈项目、话合作成为此次大会的主旋律。百余家高校院所、数千家科技企业带来“硬成果”与“真需求”,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胡震东,白鲸航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去年,企业在落地常州三年后便推出了全球最大的无人货运飞机W5000。今年,他们又获得江苏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准备将飞机载重量从现有的5吨提升至8吨。这次参会,胡震东除了推介产品,还打算现场寻找新的技术合作。

白鲸航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胡震东说:“我早上过来看了一下这款它轴向的磁动电机。这种电机的好处是非常紧凑。未来做电动飞机的时候,可以将发动机换成这样的电机。”

胡震东:“请问这是哪位教授做的?”
参展老师:“这个是我们自动化学院姓耿,耿伟伟老师的。”
胡震东:“我们加个联系方式,回头可以将耿老师的联系方式推给我。”
记者:“你刚来就‘接单’了。”
参展老师:“要感谢大会平台搭得好。”
胡震东:“我们在这里面就像在一个大的超市,可以去选最需要的一些东西,我觉得今天的收获非常大。”

除了像胡震东这样“找技术”的企业家,对接会上还有一群人引人关注——从实验台走向演讲台的科研人员。在这个大会上,他们站在聚光灯下,宣讲推介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苏丹,带来的“氩离子束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可以在半导体、新能源材料和生命科学中广泛应用。路演刚结束,她就被镇江经开区的工作人员拉住。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总经理苏丹说:“像这样的会议,让我们突破原来的圈子,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王一伟则是马不停蹄连夜从北京赶来,发布了一款“面向重点水域监控的跨介质三栖航飞器”新设备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一伟说:“我是昨天晚上半夜到的,希望能够尽快地去洽谈去落地。”

4个专场活动、10场技术路演,4100多项“硬成果”与3600多项“真需求”充分碰撞,在有限的场馆里拓展出无限的合作空间。大会现场,总合作经费超22亿元的32个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

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瞿晓丽说:“我们今天签约的是面向汽车智能制造的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研发项目。我们的合作方包括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江南大学。”

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邵阳说:“江苏的环境是非常优秀的,无论对高校还是企业都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也更加具备前瞻性和独立性。”
忙发布、忙接头、忙签约……产学研对接大会上的一个个火热的瞬间,折射出江苏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气象万千。2023年以来,江苏已举办各级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3000多场次,达成合作13000余项,投资额1260亿元。2024年,江苏与中科院方面合作项目营收1545亿元,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5300亿元。江苏以真金白银的支持、阳光雨露式的服务,建构起“热带雨林”式的一流创新生态。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维特里希说:“江苏拥有优秀的生物化学产业,我知道江苏也拥有核磁共振分析仪器,使用的也是我们的技术。所以,在药物研发领域,我的研究将会契合江苏产业发展,并且有成功合作的潜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詹启敏说:“江苏制定的很多的政策积极推动这些科技创新工作,让我们感觉到有一种活力在里面。在政策引领下激发出来的活力以及科学家、企业家的激情,对在这里进行创业创新都有特别美好的一个期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实验室主任徐南平说:“在产学研方面,我认为江苏是走在全国最前列的。江苏是产业大省先行者,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双向奔赴、双向融合。科教大省与产业大省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江苏一定会走得更前列。”
记者│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黄蒙 郭艺 范洁萍 张正 龚俊杰 俞铭义
编辑│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张萌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