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孩子艺术团——烽火精神的童声传承,三十余载花开山城)
在重庆这片浸润着英雄历史的红色土地上,有一群孩子,用清澈的歌声、真挚的表演,接续着一个始于烽火年代的使命——他们是重庆市孩子艺术团。
1991年1月9日,经重庆市文化局批准,重庆孩子艺术团正式成立。从诞生那一刻起,它便与抗战时期轰动全国的“孩子剧团”血脉相连。授旗仪式上,时任副市长肖祖修将团旗郑重交予他们,那一刻,掌声与热泪交织。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当年“孩子剧团”的老战士张莺哽咽说出:“这是我们多年的夙愿!”这一声感叹,是一份穿越半个世纪的嘱托,也成为艺术团不曾改变的初心与力量。
烽火岁月:孩子剧团,一朵战地奇花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沦陷。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不过16岁,在共产党员吴新稼的带领下,于9月3日成立“孩子剧团”。他们高喊“救国,我们年纪小也有责任!”以戏剧与歌声作武器,徒步二万余里,辗转七省,在废墟与硝烟中唤醒千万民众。
1939年,剧团抵达重庆,深入四川各县巡演。没有灯光布景,他们就点起火把;没有乐器,便以二胡、汽油桶替代。1940年,在沙坪坝区金刚坡,这群孩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在重庆的首次完整公演。13岁的严良堃扬起双臂,歌声如黄河奔涌,台下无数人热泪盈眶。
星火重燃:光荣在召唤,使命再启程
近五十年后,1991年新年伊始,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与市文化局、市群众艺术馆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剧团”重新站立于时代的舞台。“重庆市孩子艺术团”名字由原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川平亲自拟定,并寄予厚望:这不仅是一个艺术团体,更应成为继承抗战精神、传播红色基因、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摇篮。
建团即设舞蹈、曲艺、乐队、演唱、戏剧故事等多支队伍,以“团班结合”的模式利用业余时间训练。一批批孩子通过严格选拔走进这里,他们学艺,更学历史;练声,更练初心。
破土绽放:九十年代的耕耘与荣光
成立仅四个月,孩子艺术团便走进特殊钢厂、重钢三厂车间进行“五一”慰问演出,赢得工人们热烈掌声,迈出服务社会第一步。“六·一”校园全市巡演更让艺术团的足迹踏遍山城。 1992年寒暑假,携70余节目深入厂矿、部队。1993年,在全国少儿文艺比赛中崭露头角,斩获多项等级奖。
1994年是里程碑之年。艺术团规模跃升,团员从40人激增至400人,规模与影响并举。1995年,在四川省六一晚会广受赞誉,省文化厅召开座谈会高度肯定其艺术水准与教育成果。同年9月,亮相中国四川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与国际艺术家同台。
“有求必应”是他们的承诺,观众的笑脸是他们最高的勋章,无数艺术幼苗在此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世纪跨越:荣誉与责任的交响
2000年“六一”,艺术团迎来高光时刻。原创歌舞《太阳出来喜洋洋》、琵琶弹唱《采花调》被文化部选中,赴京参加《世纪娃进京》演出,献礼中南海。同年在首届国家级少儿文艺政府最高奖“蒲公英奖”评选中,《采花调》斩获创作奖、表演金奖,《小小三峡石》获创作银奖、表演金奖。2001年第二届“蒲公英奖”,童声小合唱《小背篓》获创作金奖、表演银奖,《白孩子.黑孩子.黄孩子》获创作银奖、表演银奖。
艺术足迹遍及全国:2002年厦门中华民族儿童歌舞周、2004年天津国际少儿艺术节,以及广州、贵阳、上海、成都等地交流演出,广受好评。2008年1月,应新加坡“春城洋溢华夏情”活动邀请,42名团员赴新文化交流,将重庆孩子的风采带向世界。
新时代传承:荣誉与初心同在
进入二十一世纪,艺术团步履未停:2011年,获首届重庆“公益之星”青少年才艺大赛一等奖,并在第六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儿童舞蹈《报童》获得金奖,并荣获“小荷之家”称号。
2022年童声表演唱《心中的小萝卜头》入围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荣获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3年度资助项目、重庆市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荣登央视《大手牵小手》栏目。 2024年,亮相首届中国音乐文学盛典。2025年,创意歌舞《抱抱地球》、少儿舞蹈《挖哩哩》亮相央视六一晚会。
其中,少儿舞蹈《挖哩哩》更在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展演中勇夺最高荣誉“小荷之星”。
红色基因:永恒的传承
自诞生之日起,“继承孩子剧团光荣传统”就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了艺术团的血液之中。三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群艺馆的老师在这片园地里默默耕耘、悉心守护,将“服务少儿、繁荣创作、推动美育、促进交流”的使命,写进每一次排练、每一场演出。
孩子们不仅站在聚光灯下茁壮成长,更在红色主题教育的浸润中汲取精神力量——原创节目《心中的小萝卜头》,正是对烽火年代那些孩子最真挚、最动人的回应。他们以新时代的童声,继续传颂着红色的故事。多年来,这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包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熊乃瑾;北京舞蹈学院教师汪子函、唐甜;重庆电视台影视频道主持人薛焱丹……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临近之际,这份传承更显厚重与珍贵。在党和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指引下,重庆市孩子艺术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已不仅是一个艺术摇篮,更是一个鲜活的育人平台,让“巴文化”特色与红色精神在一代代“大孩子”与“小孩子”的传递中,焕发时代光彩。
结语:一份夙愿,薪火相传
作为一名80年代末出生、与孩子艺术团几乎同龄,“孩子艺术团”曾是无数少年心中的艺术殿堂。老师常说,能进团便是艺术特长生中最耀眼的“尖子生”。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那份向往,深藏心底,成了一个未能实现的少年梦。
命运仿佛画了一个圆。为探寻艺术团的历史,我走进群艺馆档案室。泛黄的简报,定格的舞台光影,照片上孩子们和老师们灿烂的笑容……泪水瞬间盈眶。照片中的老师,如今是我的领导;当年的学生,已成为并肩的伙伴。不禁感慨艺术团已走过34载风华,人间万事出艰辛!凝视这这些建团历史,这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悄然抚平了我心中沉积多年的那丝遗憾。
如今,建设孩子艺术团的重任已然落在了新一辈群文人的肩上。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承载了历任团长及所有为之倾注心血的前辈们的殷切嘱托。儿时仰望的那片星光,此刻竟如此真切地握在了我们的掌心。适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孩子艺术团的重启并招收新团员,其意义尤为深远。她的存在,远不止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更肩负着传承当年“孩子艺术团”在烽火岁月中铸就的光荣传统的使命。作为这一代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我们有责任让新一代的孩子们铭记,曾经有一群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少年,在战火中高歌,在硝烟中奋进。我们要在他们心中播撒信仰的种子,让战火中不屈的童声铭记于历史,让新时代的歌声响彻未来,使伟大的抗战精神,在纯净的童心中永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