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蓝藻变身记)

7月25日,合肥市包河区蓝藻科普馆外,技术人员利用混凝-气浮工艺从藻水中回收藻泥。

7月28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质资源化转化团队负责人马晓静在培养箱里观察不同藻类品种的生长情况。

7月25日,合肥市包河区蓝藻科普馆外,技术人员将微波干燥后的“藻苔”装瓶取样。

图中样本从左到右依次是蓝藻藻水—藻泥—分离后的水—干燥后的“藻苔”。

7月28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科研人员展示从蓝藻中提取的藻粉。

7月29日,国家级安徽巢湖斑点叉尾鮰良种场内,工作人员使用藻类饲料开展水产养殖试验。

7月25日,巢湖北岸,安徽清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水枪冲散聚集的蓝藻。

7月28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科研人员在观察蓝藻生长情况。
我的名字叫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生物。在夏日骄阳曝晒下,巢湖里的我会肆意生长,浮在水面产生异味。为了让巢湖变得更加美丽,近年来,人们通过打捞、深井控藻等各种方法治理我产生的“生态难题”,我们的水华面积不断缩小,沿湖也没了明显异味。但我并非一无是处,为了让打捞上来的我们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今年以来,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对我进行生物质资源化的转化工艺研究,我的“变身之旅”也就此开启。
听说吸藻口能灵活调节高度,专门捕捉最密集的藻群,在合肥市包河区的蓝藻科普馆周围,我和同伴们被吸藻管道送进了微纳米一体化除藻的中试设备里,在通过了安徽省科技成果鉴定的生物絮凝剂BGA的作用下,我很快便浮到了水面上并被刮板刮进收集槽,通过叠螺机像揉面团似的被挤压出水分,这时候的我变成了含水率90%的藻泥。而真正的“蜕变”是在蓝藻水华微波脱毒脱水设备里发生的,我被送上传送带,微波能量穿透了身体,仅仅20分钟我身上的水分就降到10%以下,微波悄悄破坏了“臭名昭彰”的藻毒素,我也被烤成了类似于“海苔”的块状薄片。
变成薄片的我被带到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的新朋友——小球藻、栅藻等,科研人员对我们进行了营养评估与组分分析,生物质资源化转化团队负责人马晓静在实验中发现,与绿藻家族相比,通过干燥处理后的我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而且氨基酸组成与鱼粉、豆粕、菜粕相比具有一定优势,我竟然有潜力成为高营养价值水产饲料的添加原料。于是,马老师带领团队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推动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应用。
嗡嗡嗡……伴随着粉碎机的吵闹声,我被磨成了绿色的藻粉,经过和豆粕、面粉等按比例混合后,通过制粒机制成颗粒状的鱼饲料。下一步,我便要去参与小规模的水产养殖试验,收集鱼虾对我的评价和反馈。科研人员说,每10吨藻泥就能制成1吨藻粉,替代0.9吨的鱼粉。
从困扰水体的“绿潮”到水产养殖的“营养餐”,这场变身不仅让巢湖的水更清,也让我找到了另一种存在的价值,懂得了变废为宝的智慧。我也期待着,自己能早日在水产养殖领域大规模应用推广,真正实现从湖中来回到湖中去。
(本报记者 程兆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