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融证券法律事务的破局者”——对话磐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勤)
作者:李雪晴
导语:
在中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三十余年中,金融证券法律事务始终是推动企业合规化、国际化的重要力量。而在这条专业赛道上,张勤律师无疑是一位“破局者”——从1993年执业至今,她不仅主导了复星国际、波司登港股上市、森马服饰、保隆科技A股上市、首批民营商业银行华瑞银行筹建等标杆性项目,更以独创的法律科技工具和深刻的行业洞察,持续推动着金融证券法律实务的革新。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位荣膺《商法》“A-List法律精英”的资深律师,聆听她对行业发展的思考。
从零到一:中国资本市场法律实务的拓荒者
1990年,刚从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张勤,未曾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证券法律实务的见证者与塑造者。
“早期资本市场连《公司法》都没有,企业改制依据的是《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回忆起步阶段,她笑着提及1996年在广州培训学习的经历,“那时全国仅四批律师通过证券业务资格考试,我考取了却因福建证券业务市场有限难以获得业务机会,这才决定来上海。”
2000年,她加入瑛明律师事务所,恰逢A股核准制改革。“在海南驻场三个月,我每天‘偷师’券商和公司律师的讨论,把招股书验证当作入门教材。”这段“从零开始”的经历,让她迅速掌握IPO业务核心逻辑,也为日后处理数十多家公司跨境上市等复杂项目埋下伏笔。
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专业主义的极致践行
张勤律师的专注在业内是出了名的。“记得汶川地震时,上海震感明显,我正在开电话会议。客户在电话里喊地震了,我抬头才发现办公室早已空无一人。”这种物我两忘的状态,是她应对复杂项目的秘诀。
这种专注也体现在她对年轻律师的培养上。“我要求团队不仅完成任务,更要理解商业目的。”她举例说,在提供解决方案时,她会要求提供基础方案、优化方案和风险预案。“只有真正理解客户的商业诉求,才能给出精准的法律建议。”
用技术打破效率天花板:法律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2020年起,她开始将三十年经验转化为数字化工具。
“跨境证券交易合规涉及不同法域,人工比对效率太低。”她开发的“跨境证券交易法律合规智能比对工具”,能自动识别中美港三地监管差异,被多家企业采用。类似工具还有“上市公司法律事务风险管理平台”,可实时反映上市公司的法律事务风险管理动态。
“科技不是替代律师,而是让我们更聚焦于核心判断。”,“传统尽调需两周,借助系统三天就能生成风险图谱。”借助这种创新工具带来的非凡效率,从提交申请到成功挂牌上市不到4个月的金源氢化分拆上市项目让她荣登《商法》年度杰出交易案例榜单,也印证了她“律师必须拥抱技术革命”的前瞻观点。
注册制时代的变与不变:对行业未来的深度洞察
谈及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张勤律师展现出战略眼光。“审核节奏加快,但法律人的责任更重了。”在2020年天汇资本研讨会上,她曾提醒企业:“注册制不是‘放水’,招股书的法律风险披露必须经得起时间检验。”她参与撰写的《从港交所拓宽“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资格条件看上市地选择》一文,成为未盈利科技企业选择上市地的重要参考。
对于年轻律师,她的建议朴实却深刻:“龟兔赛跑中,乌龟能赢是因为从不改变方向。”正如她三十年如一日深耕证券法律领域,最终成为行业公认的“老法师”——这种长期主义,或许正是“杰出”二字的真正注脚。
结语:
采访结束时,张勤律师正筹备一场关于新《公司法》的讲座。从青涩的法学毕业生到行业领军者,她始终保持着“第一天入行”的热情。正如磐明首席合伙人陈瑛明所言:“她总能用专业超越客户预期。”而在中国资本市场法治化进程中,像张勤律师这样始终致力推动金融证券法律事务发展的律界精英们,将与那些里程碑式的案例一起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