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述法点评,关键要点出“真问题”)
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关乎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一把手”述法,书记点评,法治安徽建设手法再“上新”。近日,安徽建立健全市、县(市、区)党委书记点评述法工作机制。简单说,就是今后每年所辖地区、部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进行述法,对自身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自查体检”,由市、县(市、区)党委书记精准点评、压实责任,将法治建设责任从“软指标”变为“硬任务”。
述法点评,特点就是要推动法治责任“一起挑”,目的是要让法治安徽更加可感可及。事实上,述法点评这一做法,在一些地方已有实践。陕西省、湖南等地也推行了述法点评,聚焦“关键少数”,拧紧责任阀门,收效明显。
推动述法点评,安徽从一开始就立起来“严”的导向。比如,明确述法点评要简单肯定特色亮点,重点指出问题不足,做到见人见事。不戴“高帽”,直击问题,安徽可谓是直接奔着解决问题去的,问题意识尤为鲜明。述法点评“红脸出汗”,法治建设动真格,机制才管用,法治安徽建设带来的公平正义才会让企业、群众更加可感可及。
今天的安徽,经济社会、科技创新、民生发展、生态环保、农村建设等相继驶入快车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投资者纷至沓来、各路人才奔赴江淮,发展的环境早已发生变化。法治建设只有跟上新情况新变化,让治理的齿轮与变迁的节奏同频共振、环环相扣,安徽才能稳健前行、有序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安徽,就是看中了当地的营商环境。试想,如果外资落户安徽,公平正义无法得到保障,法治存在“偏袒”,就会“赶”走一批投资者。同样,在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如果对生态破坏、污染防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法治责任“落地虚”,就会放任那些破坏行为,何谈“生态里子”治理?
奋进的安徽,需要硬核的法治保障。
从“小切口”入手,安徽不断做活法治化“大文章”。比如,为了让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依法推进,安徽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从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等角度推进法治化进程。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今年省市两级将共同实施170个“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涵盖群众关注的“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热点问题,就是要推动法治服务延伸到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努力将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
法治落实落细,贵在把规矩落在具体事、各环节、各领域。“关键少数”能否扛牢责任,尤为关键。划小单元格,推动领导人员带头履责、一地一域精准发力,最终才会汇聚成法治安徽建设的更强合力。
可见,压实“一把手”法治责任,十分必要,正当其时。点评述法,是从严管理干部队伍的新出发,对市县党委书记进一步压实了担子。因此,党委书记对所辖地区、部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述法点评,不能空对空,更不能依赖现成材料,而是要沉下去,揪出问题、直面短板,增强点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便要求,在点评工作开展前,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深入了解问题、找准短板制约,让点评“红脸出汗”,不遮不掩,精准指出问题,解决具体问题,以“一隅”法治空气清朗,助力全省法治生态焕然一新。(作者 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