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中安时评:精耕“海洋沃野”,筑牢“蓝色粮仓”)
藻、虾、贝、鱼、参……在福建广阔的海域上,“藏粮于海”是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借助海洋科研力量,“海上粮仓”变得更加殷实,更多水产品被摆上百姓餐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在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以保障国民食物供给、优化膳食结构、推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为目标,践行大食物观,与陆地“绿色粮仓”相对应,精耕“海洋沃野”,筑牢“蓝色粮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端好端牢中国饭碗,正当其时。
海洋渔业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肉类蛋白食物来源,是万亿元级的全球性大消费大产业。我国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现有海水养殖面积3111万亩,广阔的海洋里蕴藏着巨大的食物资源潜力。近年来,从出台首个海洋牧场建设的国家标准,到“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蓝色粮仓”建设蹄疾步稳。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通知》,高质量筑牢“蓝色粮仓”再启新程。
深耕碧海,渔歌高唱。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养殖水产品占到全世界养殖产量的60%以上。“海洋沃野”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既要建好、用好,还要管好。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如东基地,先后从江苏沿海自然海区捕获了大黄鱼、小黄鱼等10多种高经济价值的鱼类品种进行活体保存,建立起江苏特色海水鱼活体投放资源库。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做好利用与保护结合的文章,突出精耕方能让“蓝色粮仓”持续高产、丰收。
耕海牧渔,背靠科技力量。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海水养殖产品供给,维护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不仅需要依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规,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发展深海养殖、壮大海洋经济,关键在科技。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为支撑的深远海养殖,是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的重要途径。装备强,技术好,海水养殖业就能不断提档升级,产业发展的后劲就足。
海中有“绿水青山”,更有“金山银山”。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高奏“深耕蔚蓝、向海图强”的海洋牧歌,让我们唱响精耕“海洋沃野”强音,推动“蓝色粮仓”根基稳固、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