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男人半斤50度以上酒量”,如此“师门规矩”匪夷所思)
曾公开感叹研究生推免面试“性别比失调”的浙江大学教授冯钢,近日再度因“出格”言论卷入舆论争议。近日,冯钢在个人微博上声称:“曾经有一个考生直至今日我还念念不忘,他是保送到浙大读硕。所有笔试面试都过了,我也以为没问题了。但他报的是我为导师,而我师门的规矩是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他那天是拼着命喝了,我弟子把他抬回宾馆……但最后学校审核他还是没过,最终去了南大我同门周晓虹门下……我一直觉得有愧于他,但我相信,这样的男人绝对是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他不管干什么,那股拼死喝酒的意向,就奠定了他一生的骄傲!”
此言一出,绝大多数网友表达了反对意见,质疑冯钢言论所指涉的酒桌文化。中国人的饭桌承担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而敬酒、劝酒的风气近年来在“象牙塔”的校园里也屡见不鲜。本来,私下场合里,师生喝喝酒,拉近关系与活络气氛,并无不可,但从冯钢描述的实例来看,又并非简单的师生交谊那么简单——时值学生考研,有求于导师的情况下,师生的杯盏交错并不是礼尚往来的劝与敬,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就算导师无法决定学生最后考研结果的“生死”,可一旦考上,与导师朝夕相处,学生为讨老师欢心,怎能不全力以赴,拼着命喝?(还好没出人命)身处权力位置的老师,不反躬自省自己的“失察”,不痛心学生的可怜,反而无限拔高,洋洋自得,实在有失师道尊严。
“拼死”意向固然可贵,但也要看为的是什么、值不值得拼。为正义事业而死重于泰山,为“师门规矩”拼命喝酒,这叫逞匹夫之勇;如此“勇气”与“决绝”,一点也不值得夸耀(包括为自己的学业前途而一味讨好某位导师)。学校里的学生、公司里的下属屈从于导师、老板和酒桌文化,有时实属无奈。不喝,影响机会和晋升,但这样的文化一来模糊了公私关系,严重影响员工、学生的私人生活,二来,这样的酒局也不具任何“生产性”,工作时间本应完成的沟通,课堂上本应讲授交流的内容,不用在下班时间、教室以外来沟通、传授。
而且,以我的经验,有些老师、老板,到了饭桌上并不想跟学生、下属平等交流,大多数时间是小人物在听大人物吹牛。近年来在日本,职场的酒桌文化正在退潮,市场调查公司Neo Marketing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至29岁受访者中,超过一半基本上不热衷、也不喜欢下班后的酒局和应酬,主因是厌恶与老板往来。“我要准时下班”的观念在日本年轻人中渐渐流行。如何向酒桌文化说“不”,如何为普通学生、年轻职员创造可以向应酬和无效社交说“不”的环境,这是负责任的教育机构和企业应该考虑的。
虽然冯钢事后也澄清,微博上发言带有玩笑性质,但鉴于名人发言的影响力,我觉得有必要重申:国家赋予导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职责,不是用来满足个人私欲淫威、私相授受的权柄,学生能否考上研究生、研究生能否毕业、能否评上奖学金,也要杜绝纸面成绩和学业能力以外的因素。唯有如此,才能说我们建立了一个对所有受教育者一视同仁、有教无类的制度,我们的选拔考试,对于所有人才是公平的。而这样的一视同仁和公平,不正是如今风头正劲,掌握着资源和话语权的学者、权威、泰斗们年轻求学时梦寐以求的吗?倘若有一点将心比心,赞学生拼命喝酒只为考上自己的研究生这样的话,就不会说出口了吧?
曾公开感叹研究生推免面试“性别比失调”的浙江大学教授冯钢,近日再度因其“出格”言论而卷入舆论争议。12月21日,冯钢在其个人认证微博账号@冯钢-六合之外 发声称:“曾经有一个考生直至今日我还念念不忘,他是保送到浙大读硕。所有笔试面试都过了,我也以为没问题了。但他报的是我为导师,而我师门的规矩是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他那天是拼着命喝了,我弟子把他抬回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