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谁让屈原『思美人』?)
端午节将至,有关包粽子、祭屈原的话题也热了起来。正在荧屏播出的青春历史传奇剧《思美人》就把屈原的形象搬上了荧屏,与人们对屈原的传统印象不同的是,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不仅变得年轻帅气、英姿勃发,而且还与莫愁女谈起了恋爱,这让许多观众深感意外,并纷纷吐槽。
观众不买账
当然,屈原也有年轻时,也有男女相恋,但把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和浓郁爱国情怀的题材变成了一部轻飘飘的青春偶像剧、古代言情剧,却是值得质疑的。收视表明,接档《人民的名义》播出的《思美人》收视大跌,一直未能破1%。
关于历史上莫愁女与屈原是否相识,自然无从考证。这是因为,屈原确凿的史料记载极其匮乏,莫愁女形象更是来自民间传说,这个人物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也有疑问。尽管史实模糊可让创作想象空间变得更为宽广,该剧主创也反复强调,在这个时代怎么把一个历史人物以新的形态推给今天的年轻观众,并以今天的时代趣味来调整创作风格……但这也绝不是让伟大的屈原变成三角恋、言情剧的主角、甚至成了“傻白甜”的理由。
演员不给力
“90后”演员马可是以主演玄幻剧《花千骨》成名的,他在观众印象中是典型的小鲜肉和花样美男,让他去扮演忧国忧民、愤世嫉俗、才华横溢、诗情勃发的千古伟人屈原,我们且不说形象、气质完全不够,就连文化储备也远远不足。有人说,这展现了屈原的稚嫩,这种“嫩”是贴合当代观众需求的。但收视、口碑一路走低证明,观众对这所谓创新并不买账,没有被所谓的高颜值所迷惑,给了这种盲目迎合市场的解释以无情嘲讽。此外,荧屏上的屈原还有点“傻”,他的谏言句句带刺、段段有怨,简直在发少爷脾气甚至有故意惹事之嫌,胸无一点谋略可言,只有弄砸的份,怎能成其宏大伟业?
剧情入俗套
《思美人》的故事也无新意。生于名门的屈原爱上了美丽的民间女子莫愁。但在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楚国,二人虽相知相恋,却不能相守相依。能歌善舞的莫愁女被楚怀王相中进了宫,并卷入宫斗漩涡。屈原欲拯危救国,却无力回天,甚至屡遭小人算计,得不到楚怀王重用,终万念俱灰,痛沉于汨罗江中。这一故事框架多少是与同为战国时期的范蠡与西施的传奇有些相似。
在剧中,屈原面对楚怀王赐婚只能委屈地娶昭碧霞为妻,但暗中与莫愁女藕断丝连,这让屈原陷入了三角恋的痛苦俗套之中,由此,屈原的家国情怀、雄才伟略、辉煌诗作、远大志向等只能在言情故事中泛泛略过了。
细究起来,《思美人》还有些细节存在硬伤,如琴、服饰、道具、历史年份等。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心怀敬畏,选择什么重点来表现屈原?这毕竟是一座文化丰碑、人格高峰。若只是满足于编造他的恋情故事,让伟大浪漫诗人陷入虐恋的情感俗套之中,雷声一片,那就太糟蹋这个重量级题材了。正如屈原在《渔父》中所言:“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俞亮鑫)
(原标题:谁让屈原『思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