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俄改装"彼得大帝"号巡洋舰 配新高超声速反舰导弹)
延宕十余年打造的俄明星战舰“彼得大帝”号巡洋舰
当俄罗斯还是一个内陆国家时,彼得大帝率先创建了海军,取得了出海口进而走向大海,“没有强大的海军,就没有强大的俄罗斯”,至今依然是俄罗斯人的至理名言。以他名字命名的“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则是俄海军唯一在役的、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艘核动力巡洋舰,其“武艺高超”,不仅是“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的“守护神”,更承载着振兴海军的历史使命。
“彼得大帝”号是第4 艘也是最后一艘建成服役的1144型“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冷战高潮时期美苏海上争霸的产物,是苏联海军第一级核动力水面舰艇。该级巡洋舰的吨位之大、火力之强是同时期美国海军核动力巡洋舰所无法比拟的。作为前苏联北方设计局的杰作,“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导弹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4年后完成初步设计,1974年初拿出最终设计方案,首舰于1974年3月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建造,1980年7月加入北方舰队服役。2号舰和3号舰分别在1984年10月和1988年12月服役,前者部署在北方舰队,后者加入太平洋舰队。4号舰于1986年4月25日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但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在完成了80%的工程量之后被中止建造。1992年初,叶利钦总统在视察北方舰队时拍板继续建造该舰,同时下令该级舰全数易名。
为确保“彼得大帝”号巡洋舰能够顺利建成入役,俄罗斯政府和海军在国防预算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仍然“勒紧裤带”继续为该舰拨款,使其得到特殊的照顾。1996年8月,“彼得大帝”号在俄罗斯海军300周年庆典前挂上安德烈旗,编入北方舰队,但其真正服役却是在1998年4月19日。从1986年4月开工建造,到1998年4月建成服役,期间历经整整12年。虽然那时候冷战早已经结束,俄海军不再在大洋上与美国海军对抗,但姗姗来迟的“彼得大帝”号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仍然是俄罗斯海军的“明星”战舰。
不幸的是,当“彼得大帝”号披挂上阵时,其姊妹舰却走向没落:5号舰在仅完成了约35%的工程量后被肢解;首舰和2号舰由于故障原因在1997年先后转入预备役;其后3号舰也出现故障而无法出海执勤。这就使“彼得大帝”号成了俄海军独具特色的导弹巡洋舰家族中的最后宠儿。美国海军建造的“长滩”级、“班布里奇”级、“加利福尼亚”级和“弗吉尼亚”级共四级8艘核动力巡洋舰均已退出历史舞台,且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尚无建造新型核动力巡洋舰的计划,“彼得大帝”号因此成了世界上最后一艘核动力巡洋舰。
技术先进、总体作战性能远超前三艘同级巡洋舰
由于建造过程时间跨度长达20多年,因此建成服役的4 艘“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导弹巡洋舰,无论是外形还是武器及电子系统的配置型号、数量等都有所不同。在建造之初,该级舰以反潜作战为主要使命,后随着战略环境的改变,从2号舰开始其作战用途由侧重反潜作战向重视防空作战转变。最后建成服役的“彼得大帝”号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改进的设备,而且武器装备种类全、数量多,整体作战性能高出前3艘同级舰。
“彼得大帝”号导弹巡洋舰的艏部细长,顶端上翘,艉部呈方形,设有飞行甲板,下方为机库,从舰体最宽处到艉部末端的宽度几乎不变。全长252米,宽28.5米,标准排水量190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24300吨,堪称巡洋舰之最。编制727人,另搭载航空人员18名和旗舰参谋人员15人。动力系统独具特色,为混合式动力(CONAS),采用2座KN-3型压水反应堆(功率为3OOMW)、2台燃油锅炉和2台GT3A-688型蒸汽轮机(单台功率7万马力),核动力装置和蒸汽动力装置平行运作,4轴推进,最大航速30节。由于采用了核动力装置,理论上“彼得大帝”号具有几乎无限的续航力,可在无海外基地补给的情况下,执行远洋巡逻和作战任务。
在“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之前,苏联海军的舰载电子系统远远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海军。该级舰诞生后,上述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彼得大帝”号巡洋舰更是代表了俄罗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技术水平。其电子设备不但种类齐全,数量众多,而且技术相当先进,有些电子设备已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完全可承担战术指挥和控制任务。对空对海警戒雷达为一部MR-800“顶对”远程三坐标雷达,对飞机的作用距离366公里,对2平方米大小目标的作用距离183公里;一部MR-710“顶板”-B三坐标雷达,D/E波段。导航雷达为2部“棕桐叶”雷达,I波段。火控雷达包括一部MR-184雷达,6部3P37 “热闪光”雷达,一部“顶罩”雷达,2部MR-360“十字剑”雷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