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面,阳光正好。操场上的少年带着脚下的球急速奔跑着,尽管他们的衣服和头发早已被汗水打湿,却抵挡不了这个圆圆的球带来的欢乐与激情。
在重庆市南岸区,校园足球成为了实现区域教育理想“书香南岸·幸福教育”的重要部分。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意味着区域层面必须思考怎样通过足球,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比培养足球明星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在足球中的感受和收获,无论是快乐的心情、健全的人格还是健康的身体。南岸把一颗小小的足球踢进了“幸福里”,也积淀下“幸福教育”的深厚底蕴。
1、重在普及·让孩子从爱上足球开始
一声铃响,孩子们陆续来到操场,随着动感十足、节奏明快的音乐,大课间开始了。今天的大课间是足球操,一分钟运球、颠球、传球,学生全员参与,充分锻炼,整个校园因为孩子们跃动的身影开始沸腾起来。
将校园足球纳入大课间,在南岸区并不是某一个学校的特例。茶园新城中学、青龙路小学、黄桷垭小学等都将其作为普及校园足球的有力抓手。2014年,南岸区教委还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学校将校园特色项目和啦啦操纳入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把足球纳入大课间让孩子们有了更多和足球‘亲密接触’的机会,从而让他们了解足球、喜欢足球。”青龙路小学相关负责人说。
在校园足球风靡全国、纷纷争夺“冠军”的当下,南岸区却将校园足球的重心放在了普及上。“我们不是不想要冠军,我们认为发展兴趣、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足球参与体育运动更重要。”南岸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无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园足球对于小学生和初学者而言应致力于从兴趣入手。要让孩子们觉得足球“好玩”,觉得踢球是件快乐的事,才能吸引更多孩子参与到足球活动中。
这样的观点无论是在普通学校还是区内各校园足球示范校都得到了共识。弹子石小学作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并没有一开始就盲目的在全校范围内“逼迫”学生学习足球。“我们思考,怎样让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得到发展?于是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发现全校大部分孩子都热爱足球。”弹子石小学负责人说。
孩子们对足球的热爱超过了学校的想象。学校不仅在大课间开展足球操,每周还有一节专门的足球课。学校体育组老师李燕介绍:“如果遇到足球课刚好老师有事换成了其他课,学生会找到校长强烈要求把足球课换回来。”
那么,对于一开始兴趣点不在足球上的孩子怎样引导他们喜爱足球呢?南岸区更多的学校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氛围,让丰富多彩的校园足球活动在区内各中小学落地开花。
辅仁中学的足球选修课是全校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每学期有上百学生参与。校园内随处可见有关足球的知识宣传海报。学校在举行班级联赛期间,还将足球摄影比赛、班级队服会徽制作纳入其中;38中的足球啦啦操在每次运动会、校园足球比赛中暖场、助威,点燃全校运动激情;江南小学积极发动家长,举行亲子足球比赛,校内校外都营造起浓浓的足球氛围……
一点一滴的足球元素渗透进校园,让学生真正爱上足球。南岸深知,只有发自内心的兴趣和喜爱,才能让孩子们“懂”足球,才能造就真正的“足球明星”。
2、专业提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成长平台
在全市甚至全国各大校园足球权威赛场,总能看到南岸的影子:
辅仁中学荣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5“谁是球王”娃娃组全国亚军;
江南小学代表重庆参加2012奥体杯’全国青少年足球冠军杯赛”获二等奖第一名;
38中女足队斩获2015年“西南证券”杯重庆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都市功能核心区南区赛(初中组)冠军;
珊瑚浦辉实验小学获重庆市2015年锦标赛U13组冠军;
……
实力证明一切,南岸区校园足球整体水平已走到全市前列。这些优秀的孩子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
在足球运动的普及中,南岸区已铺设了厚厚的“塔基”,一些学有所长的苗子纷纷冒出头来。“区内各中小学积极建立校队,为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对足球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南岸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保证校园足球队的发展,师资质量必须跟上。南岸区有着一整套完善的足球教育师资保障机制。一方面,用好校有的足球专业教师;另一方面,聘请专业足球教练,在训练学生的同时也辅导本校教师。如辅仁中学的7位教练中有4位是全运会的金牌教练,其中还有获得国际足联A级教练资格的;黄桷垭小学教练团队在亚足联B级教练员孙强的带领下为各年龄的足球训练制定计划,提升校园足球的训练效能。
有了足球专业的队伍和师资,还必须配合科学专业的训练。作为南岸校园足球中佼佼者的辅仁中学,学校目前有5支队伍共计120余人,每天下午4-6点的2个小时都能在操场上看到队员们奔跑的身影,风雨无阻。“虽然我们是业余训练,但在严格的训练下质量不比职业俱乐部低。”辅仁中学体艺处主任刘航说。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从学校获得的大大小小拿到手软的奖项就能证明。
在南岸区,还有一支绿茵场上的“铿锵玫瑰”,他们就是来自38中的女足姑娘们。虽然这支队伍的成立时间不长,但却在短短七年时间内培养出了国家二级运动员40余人。
成绩摆在眼前,但学校深知,足球这项技能只是为他们今后的竞争增加一枚砝码,最主要的学业却不能落下。“学校通过行政会规定在足球队训练时间内各班文化课辅导教师不能教授新课。”38中女足队教练贺宁说,这样既保证了队员的训练时间,又保证了文化学习跟得上。
把眼界放开,对外加强合作是南岸校园足球的又一“制胜法宝”。2014年,南岸区珊瑚浦辉实验小学与中超劲旅贵州人和队签订战略协议,成为俱乐部的训练基地(小学)。同时,该校还与上级特色学校辅仁中学建立共建关系,让学生升学有通道、有出口,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3、着眼发展·在足球运动中培养核心素养
足球教育在当下的中国既是热点话题又是敏感话题。之所以热,是因为爱球的人多,很多人对通过青少年足球教育提高整个足球的质量寄予厚望;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在青少年足球中存在不少“拔苗助长”、功利性足球、年龄造假等问题。
这样的现实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校园足球的同时首先树立正确的足球人才观,端正足球教育中的不正之风。
可喜的是,重庆校园足球的发展已步入正规,南岸可以说是其中的“先锋队员”。
“校园足球的发展同样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南岸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让学生在足球运动中锻炼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
这并不是假大空的套话,南岸区正实实在在地在做。比如在有着20多年足球教育传统的江南小学,学校参加的每一场比赛的队员全是本校学生,面对“个子高大”的对手,依然沉着冷静。
“我们不以名次为追求,更注重的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快乐。”学校负责人说。在江南小学高年级的一些班上,孩子们对足球的热爱已溢出了校园之外。六年级的秦乙丁经常和爸爸到现场为力帆队加油,并学习比赛规则。曾经当过多场校园足球赛事解说员的他还是历史迷,地理通,知识面广泛,聊起很多话题都能和大人侃侃而谈。
对足球的热爱不仅不会把学习落下,相反对学习、对综合素质发展是一种促进。在辅仁中学的足球队中,有不少队员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列,九年级的廖孙乐更是以年级前20名的成绩和国家一级运动员身份保送至本校高中部。
弹子石小学规定,校队的同学在参加训练前必须完成当天的作业。这一规定让不少“小球员”大大提高了做作业的速度和效率,老师和家长反映,学生在规划自己时间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也严格每天1.5小时的训练时间,注重效率,不搞时间战术。”弹子石小学相关负责人说。
南岸明确一个目标,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作为成绩的保障。“体育训练尤其要尊重孩子身体的发展规律,不能一味的拔苗助长。”南岸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38中的女足队员中,有很大部分来自区县进城务工的家庭。她们从农村融入大都市,心理上有一定的接受过程。“我觉得足球给我的最大收获是自信,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影响到了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比赛中战胜某强劲对手后,38中女足队队员都有着这样的感慨。
同样,比赛有赢就有输。“比赛上的失利让他们学会不低头、不气馁,正确看待比赛的输赢、人生的输赢。”教练贺宁说。
锻炼交际能力、团队协作、扩大知识面、合理规划时间、正确看待人生输赢,培养性格积极阳光的一面……在校园足球的开展中,南岸区的孩子们收获了很多,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正在一点点积淀,也让他们在“幸福教育”的润泽下明亮而美好。
文/何霜 余麗柃 图片由南岸区教委提供
链接
校园足球一路走来
看着眼下火热的校园足球,不少人都认为是近几年的新兴事物。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南岸区却是西南地区足球文化的发源地,最早却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
这个发源地就在重庆市广益中学。早在1937年,在重庆市举行的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广益中学一举拿下足球项目的冠军。到了七八十年代,足球在广益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还曾获得过重庆市“巾帼杯”足球比赛三连冠。多年来,广益中学陆续为各级各类足球专业队输送教练员和运动员近百人。在重庆足协主编的《重庆足球志》中,明确界定了“重庆现代足球,始于广益中学”。
到了近现代,南岸区女子足球发展蓬勃。斩获多个女足冠军的38中女子足球队成立于2009年,也是南岸区第一支在重庆市足球协会注册在籍的女子足球队,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再看有着近30年历史的江南小学校园足球,于1999年成立了重庆市第一个少儿足球俱乐部——四公里小学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至今,江南小学已形成了“踢好脚下每一球,走好人生每一步”的足球文化,学校也连年被评为“重庆市校园足球先进集体”。
悠久的校园足球发展历史,让南岸区在校园足球的发展浪潮中脱引而出,也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足球文化的熏陶,得到体育运动的锻炼,在南岸这片教育沃土中健康积极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