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一根普通的建筑钢筋上,在没有作标记的情况下,用铁丝密密麻麻纯手工扎了40个孔,每个孔距离相同,直径3至5毫米,偏差不超过2毫米。
有人做到了,他就是温州市建筑工程公司钢筋班组长贺刚。这位来自四川华蓥农村的汉子,在温州18年来坚持做了一件事—扎钢筋。凭借一股韧劲儿,他把这看似普通的活儿做到了顶尖,成为全国钢筋工技能比赛冠军。
专注的蓝领精英
1995年8月,温州工地缺人,一张电报把贺刚拉进了钢筋工这个行业。扎钢筋,是许多建筑工人干过的活,按照设计图纸绑扎钢筋,那时一天有三四十元的收入。
正值盛夏,温州的太阳把钢筋晒得滚烫。“抬钢筋时肩膀能烫出螺旋纹来,有人皮肤都烂了。”最初那几个月,对贺刚而言,是名副其实的“震撼教育”。他心想,自己曾是四川省的擂台争霸赛散打亚军,要在这里做又苦又累的活吗?
与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一样,当时贺刚觉得这是份“不体面”的工作,走路都靠墙走。他回忆,当时去相亲,因为手上的油污和老茧,都不敢把手伸出来。20岁的贺刚觉得实在太苦了,每个夜晚都在想:“我该做什么?未来在哪里? ”
他尝试着去找保镖或保安的工作,但哪有这么容易。兜了一圈,他还是回到工地,但心态发生了变化。“东一锄头,西一耙子,什么都做不成,不如就在这个行业做下去!”这次他真正把扎钢筋当做事业来做。一个好的钢筋工,要会算会干,用料少、强度大、抻筋准确、做工精细缺一不可。于是他白天干活,在一旁观察熟练工怎么放、扎、绑,在硬邦邦的钢筋上,手磨出了血水;晚上看图纸,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还经常偷偷跑到其他工地去“偷师学艺”。
短短几个月,他干得比一年经验的钢筋工都要熟练。凭着“一根筋”的专注精神,贺刚一干就是十几年。
凭“扎技”享
国务院特殊津贴
“开始是因为‘走投无路’,后来是因为不服输。”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贺刚半开玩笑地说。他不断练习,精益求精,扎钢筋的技能与日俱增。
2006年,温州市举行建筑业技能大赛,当时贺刚已经做了十几年钢筋工。“我感觉技术在周围人中算不错了,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主动报名参加。”贺刚没想到,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一路过关斩将,贺刚从市里第一一直拿到全国钢筋工技能比赛冠军。厚积薄发的力量震惊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他回忆,当时参加省里比赛,他坐在最后一排,报成绩了还不知道自己是第一名,就想要把工具扔了。还是弟弟说先放着吧,可能还会用到。
荣誉纷至沓来,同一年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技术状元”等荣誉,随后又获得“第五届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钱江技能大奖”等殊荣。2008年,贺刚入选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温州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建筑工人。
刚得奖的那几年是迷茫的,用他的话来讲是“脚踩不着地了”。已经是国家级技能大师了,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沉淀与思考让他更成熟,他提醒自己还是那个钢筋工贺刚。“我的一生只做好两件事,武术和扎钢筋,武术梦已经结束了,现在就做好一件事。”
“钢筋大师”
带出名牌班组
在温州建筑行业,“贺刚班组”是个响亮的名字。2003年开始,贺刚已经参与管理工作,随着经验的积累,慢慢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
去年开始,“贺刚班组”先后获得温州市“工人先锋号”、浙江省“工人先锋号”荣誉。
由贺刚班组负责钢筋安装的会展中心项目去年建成,获得了2013年温州市优质钢结构工程;由贺刚班组负责钢筋安装的建设商务大楼在建项目是温州首次采用逆向施工的项目,大大节约了空间、工期和成本……至今,贺刚班组负责的钢筋项目已达100多万平方米。
如今,作为温州市建筑工程公司钢筋班组长,贺刚管理着几百人的团队,一天要跑好几个地方。为继续深造,他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劳模班就读了社会工作专业,全日制本科学历,今年即将毕业。